会望文生义,拘泥于有形物体的修补,如修路、修桌椅、补书包等,而不作深层探究,去揣摩命题意图,忽略了思想、心灵等无形的因素。再如哈尔滨卷的话题“门”,不少同学锁定在本义上做文章,写家门、校门、店门、球门等,而不在其引申义、象征义上寻找切人口,文章自然就显得老土了。其实命题的意图决不囿于此,而是应从“门”的形态、功用上揭示其神似之喻,如科学之门、心灵之门、成功之门、幸福之门……如是话题颇为多见,诸如“绿叶”、“路”、“阳光”、“播种”、“考场”等,在审题时,一定要据实探虚,深挖内涵,做到文章与命题的意图吻合。
其次要抓住话题关键,有的放矢。从2004年中考卷来看,值得注意的是,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正趋于多样性和指向性。所谓多样性,就是往年一统天下的“提示+话题+要求”的“三合一”命题形式已有突破,较多的是在“提示”前加“材料”的“四联单”。另外还有一些新款问世,如湖北宜昌市卷要求考生从所提供的两组词语中自提一个有关“文化”的话题,然后作文;青岛市卷出现一个材料多个话题的形式;北京市朝阳区卷则是“赤膊话题”,既无材料,又无提示语,仅有“不少于600字”的要求。由于命题多样性,审题分量在加重。其实,话题的开放度总是有限的,它对题材的选择也存在着一定的指向性(倾向性),这种“指向”或蕴藉于话题中,或寄寓在材料(提示)里。因此,审题时要注意筛选关键信息。审“话题”时要留意捕捉“题眼”,例如杭州市卷的“心灵的距离”,它迥异于地理上的“距离”,作文时必须紧扣题眼“心灵”一词,选取地理上零距离而心灵相左的题材始为上策。再如广州市的“我也是富翁”,关键是一个“也”字,其间存在着一个与钱财“等价”的关系,这说明“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即拥有大量钱财的“富翁”,这样自然令人联想到年轻、健康、友情、智慧......可见,“题眼”往往是话题中表修饰限定的成分。审“材料”或“提示”时,要抓住关键问题,如宁波市卷的话题“小”,可以从“材料”中得到启示,作文时不能就“小”写“小”,而应揭示“小”与“大”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小”见“大”。又如杭州市卷“心灵的距离”,其“关键”却寓于提示语“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却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心灵桥梁”一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