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桃树、杏树、梨树的花都开了,颜色很鲜艳。”和原文比就大相径庭了。再看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的句子:“而在那个阶段的人类社会,人民是什么?是无知。宗教是什么?是不宽容。司法是什么?是没有公正。”运用了设问和排比的的修辞,把那个时代两大对立阶级的特点和关系鲜明的表现出来了。
引用是一种修辞,同学们也很少使用。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名人名言,为什么不在写作这个考查自己语文素质的时候展现出来呢?
请看一篇题为《化学“大哥大”》的作文语言,化学“大哥大”在课堂上受挫后,发奋苦读,小作者有一段话:“当晚自修,他一头扎进化学资料堆里,埋头苦读,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还有一处,化学“大哥大”帮助别人解决疑难之后,“我”有意夸赞他将来有可能拿个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这样几句:“大哥大果然心花怒放。旁边的人也来凑趣,说:‘那简直是一定的(鲁迅《论雷锋塔的倒掉》)’”这里一处引用诗歌,表明决心之大,恰到好处;一处引用课文中的语句,小作者还煞有介事的标明出处,显得妙趣横生,为文章增色不少。
三、变换各种句式
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的灵活运用,可以使文章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同学们的作文,大都是一个接一个的陈述句,缺少变化,了无生趣。
试看张晓风《枫桥夜泊》的句子:“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他感觉须角、眉梢似乎也森然生凉……”作者把长句改为短句,强调了张继的独特感受,读起来也有一唱三叹之感。
再看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的句子:“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