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
上海兰田中学 汪琦
【教学目标】
1、 理解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增强对自己国家的感情。
2、 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用细小的生活材料,巧妙地表达一个富有深意的主题。
说明:
这篇文章是萧乾1980年访美回来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十篇系列随笔《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文章中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感情全然寄托在了一颗枣核当中,后花园中的美景更是他们思念故土、思念家乡的具体再现。中美两国是自一九七九年开始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后,美籍华人才有机会可以回国探亲,因此在特定的背景下再审视、咀嚼本文,才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浓浓的依恋故土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
2、 难点:作者如何将爱国这一深刻的主题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加以表现,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说明:
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有感情地读、反复地读是体会人物情感的有效方法,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更深入地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大家都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背看好吗?
齐声背诵《静夜思》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激发学习的兴趣。
2、最近读到一首台湾著名诗人彭邦桢的诗,使我又想起了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注: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的《静夜思》。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教师朗读《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如水,光如影的晚上,作者对着月亮诉说自己的思乡之情。由此发现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离别许久的家乡总是有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
以此唤起学生对思念家乡这种感情的初步认识。
3、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很远,时间又很长,远隔重洋,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她)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想在《枣核》这篇课文里告诉我们的。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请同学大声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圈点勾画,利用课后注释和手头资料(如字典)解决生字新词。
2、请同学说说文章中最强烈反映旧时同窗那种中国情结的内容是什么?
1、大声朗读课文。(1)文章主要写了旧时同窗离开祖国50年,在美国事业家庭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带几枚生枣核让他试种,表达了国人身在异乡,心系故土之情。
(2)疑难字词:蹊跷qīqiāo,风烛残年[注: 风烛: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残年:残余的岁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zhúcán故弄玄虚[注: 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xuán,揣chuǎi,山坳ǎo
2、文中踏访后花园的内容是最能表现旧时同窗的思乡之情。
大声地朗读是让学生读通、读顺文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字词的障碍。自行扫除文字障碍和概括文章内容是应该一贯坚持的基本训练。交流文章的主体部分则为深入把握文本做好铺垫。
再读课文
品读细节
圈画理解
1、齐声朗读⑦——⑩小节。
2、圈画同窗家后花园中哪些景色是最富有家乡特色的?
(1)古人以青青杨柳作为牵绊游子、抒发离愁的象征性植物。如“羌笛何许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和杨柳有关的内容?(2)莲花是能消除人间疾苦的圣洁之花,又象征着纯洁的心,如杨万里的送别诗中就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哪些诗文中写莲花的洁净、高雅?(3)展示一组北京北海公园、厂甸、隆福寺、总布胡同的照片,再回到文中描述“我们家北海”的文字进行对照。
3、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后花园,旧时同窗还想增加哪一景?这几颗枣核承载着一份怎样的感情?能不能圈画关键词句体会旧时同窗的情感?
4、引导学生产生困惑,为什么如此思念祖国和家乡,生活条件又很好,却不回祖国寻根呢?
介绍《枣核》的写作背景。1979年2月,即出访美国的前半年,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为萧乾平反,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实属错划。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经过这20多年的坎坷磨难之后所面临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另一方面又是百废待兴,国门重新向世界打开。萧乾带着他老新闻记者的深刻洞察力(萧乾曾是在西欧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抓住国人在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引发人们审视每个异乡人都难以割舍的民族情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极具见地和创新的,是站在了民族与发展的高度上提出的思考。
1、朗读
2、圈画后花园中反映同窗的思乡之情的细节(1)“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2)“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3)“我们家的‘北海’”。调动自己的积累,交流这些及具象征意义和中国韵味的事物,体会同窗的思乡之情。
3、抓住文章第①——④段,交流自己的感悟。尤其是几个关键词句,如 “殷切”、 “托”、“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可以让学生读读品品,更加自然地领会旧时同窗对枣核的珍视,从而体会到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朗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读读品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指导学生重视朗读。
2、生活的一切都由细节组成,文章亦如此,看似平常的细节蕴含着智慧的光芒,看似简单的细节,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借助细节拓展文化知识,也借助细节让学生理解同窗建后花园的用心和作者构思的苦心。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一个富有深意的主题的方式值得借鉴。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细细揣摩关键词句的意味,这种品味语言的阅读方式应当掌握,并将其灵活运用在学习当中。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枣核的分量豁然开朗[注: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枣核虽小,但在文中却起到举足轻重[注: 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的作用,是将游子之心和故乡之土紧紧连在了一起。
4、文章是在特定背景条件下的产物,抓住突破口,解开这个情结,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海外游子那颗滚烫的中国心。
总结归纳
在特定的背景下再看这篇文章,我们是不是发现那几颗枣核所包涵的依恋故土之情很不一般?作者萧乾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文章以小见大的手法可见一斑。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热情。
课后作业
1、多年以后的作者最近又想起和这位旧时同窗通信,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在信里写些什么呢?(100字左右)
2、自选题:(1)学唱张敏明的《我的中国心》或者费翔的《故乡的云》(2)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
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各种类型的作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
【思路点拨】
枣核是全文的线索,还可以以枣核作为悬念和推进悬念的线索,以“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的步骤体会枣核虽小,却让海外游子时刻牵挂,体会海外华人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
【练习举隅】
1、 你欣赏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吗?如果喜欢,请你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
2、 找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为特点的文章,与之比较,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3、 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你能结合具体的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