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李斌文
[设计意图]
教学散文一般的程式是寻找散文线索,围绕线索分析运用哪些材料表现主题,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总结主题思想,讲解写作特点。本设计拟突破这样的程式,设置能引起浓厚兴趣的独特视角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之善于发现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作。这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设计提要]
本设计是问题,由两个问题组成
1、 作者创作的起因、缘由——哪里是动情点。
2、 感情氛围的浓重、真挚从何来——反复渲染铺陈。
[提问]
作家创作开始往往是一股冲动,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这种强烈创作冲动的产生,从表面现象看,往往和作家接受到的外界某种偶然的刺激有关。或者是一件事,或者是一句话,甚至只是一棵树或野草……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写下的那篇著名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竟是由翻耕过的田野被压坏的一棵野花鞑靼木(牛蒡)激发起来。而小说的第一稿定名为《牛蒡》。本文作者创作的动因是什么?能否从课文中找出来呢?
[明 确]
课文最末一段:他写了一封信给我……“我身体平安……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背影。
正如作者说的“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注: 眼泪象泉水一样直往外涌。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
[点 拔]
对托尔斯泰和朱自清来说,“牛蒡”和“信”只不过是他们长时间里积储下来的生活、思想、感情的一个“喷火口”。我们写作时就应该时刻注意捕捉这种灵感,并把由此而来的生活、思想、感情记录下来,为以后写作做好库存。
[说 明]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认识什么叫散文(叙事散文)却不知如何将自己身边的人或事写成散文。本提问正是从作者创作缘由入手,探根寻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创作心境,从而回忆自己曾有过的“灵感”、“顿悟”,为作文寻找最佳突破口。
[提 问]
写作冲动的激发,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写出好作品,还必须在这股创作激情的推动下,对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素材加以选择、提炼。那么如何选材、提炼?如何创作出感情浓重、感人至深的效果?我们知道本文写的是背影,即买桔子留下的背影,那么作者徐州见父,回家奔丧是不是闲笔呢?南京送别由不送到送,对茶房的嘱托,对儿子的周到安排是否多余?
[明 确]
纵观全文作者四次序写背影。开头点题写背影,月台买桔子绘背影,分别之际找背影,结尾思念现背影。其中只有一次(月台买桔)刻画得形神兼备,三次虚提,反复渲染。文章中间用了四段文字铺叙。这四段文字主要写了四件事:祖母去世(1段),父亲失业(2段),父亲的亏空(3段)父亲对儿子的关心(4、5段)。从详略安排上看,前三件事只是虚提一笔,第四件事则从父亲由不送到送的心理转变,对茶房的再三嘱托,对儿子的周到安排等方面则比较详实的叙写。而惜别后前六年及后二年则一笔略过,从全文的结构看,这四段内容,十分有力的推动高潮的到来。
[点 拔]
试想如果没有对衰败家境的铺叙,如果没有对买桔子前的种种剪影的勾画,单是父亲爬月台的一种动作,恐怕不至于让“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吧?也就是说作者渲染铺陈的目的,就是给“背影”设置一个特定的背景,一种特定的感情氛围。作者看到的是父亲的背影,想到的是父亲的命运,感悟的是父亲的内心世界,因而十分感人。
[说 明]
通过这一问,就直接点到了学生作文的弱点:记事写人,只单纯写一件事,显得单薄、苍白,缺乏感染力。这一问题的重点突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识到:要真正反映生活,只写一件事是不全面、不深刻的,而必须具有对生活底蕴的准确把握。
板书:
背 影
开篇 中部 结尾
一 二 三 四
点题设疑 重彩浓抹 离情别绪[注: 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追忆背影
浓情笼罩 刻画背影 催人泪下[注: 催:催促,促使。形容事迹十分感人,使人不禁流下眼泪。] 难以忘怀
(略写) (详写) (略写) (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