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案
单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组
谢素梅 知识与能力 1、会作者想象丰富、描写细腻、感情真挚的写法; 2、品味语段含义和训练快速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研习文本,能够说出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2、讨论与探究,体味作者借心中想象之景抒发的炽热、真挚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坚强不屈[注: 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关爱人生、关爱他人的高尚人格; 2、领悟作者的情感美,提高自己领悟生活美和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步入海伦凯勒的心灵,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海伦·凯勒和卢桂兰的精神(内心)世界的体悟和分析。 晨读积累: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杰出者。 鬼雄:鬼之雄杰者。 项羽:即楚霸王,秦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 不肯过江东:《史记?项羽本纪》记: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注: 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注: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的言志诗。 此诗另有题作“夏日绝句”,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该诗可能作于此时。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霸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这首五绝,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注: 苟且:得过且过;偷安:只图眼前的安逸。只顾眼前的安逸,不顾将来。],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教学过程: 快乐预习: 字词积累:(为加点的字注音) ①轮廓( ) ②翌日( ) ③孩稚 ( ) ④虔诚( ) ⑤堵塞( ) ⑥憧憬( ) ⑦瞥( ) ⑧百舸( ) ⑨禁锢( ) ⑩绚丽( ) (11)恬静( ) (12)如醉如痴[注: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 (13)禁( )锢/弱不禁( )风 (14)堵塞( )/塞满 ( )/边塞( ) 字形辨析: 识 博闻强识[注: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翌 翌日 锢 禁锢 诩 自诩 炽 炽热 竖 横竖 涸 干涸 栩 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恬 恬静 赖 信赖 暼 瞥见 弊 弊端 聒 聒噪 棘 棘手 憋 憋闷 敝 凋敝 词语解释: 天真无邪:心地单纯,性情直率。 悠然自得[注: 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悠闲的样子。 爱不释手[注: 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喜爱的舍不得放下。 依依不舍[注: 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形容留恋,不忍分离。-作者介绍: 一、导入新课 : 马克?吐温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著名作
[1] [2] 下一页
以及对美术作品的爱好达到_______的程度。 15.第二段中“训练自己的眼睛”和“眼睛管用”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训练自己的眼睛”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睛管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最后一段“发掘美的钥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最伟大的宝库”一句中“发掘美的钥匙”和“最伟大的宝库”在文中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发掘美的钥匙”在文中指的是______(限用两个字) “最伟大的宝库”在文中指的是 (限用一个字) 八.拓展延伸: 盲 人 看 毕淑敏 每逢下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那是家长等着接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起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多年前,这盲人常蹲在路边,用二胡奏很哀伤的曲调。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听了只想快快远离。他面前盛着零碎钱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 后来,他摆了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我回家一下公共汽车,黑就包抄过来。原来这一片停电,连路灯都灭了。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靠拢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价钱很便宜。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洋洋地觉得带回光明给亲人。 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你也不能趁着停电,发这种不义之财[注: 不义: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啊!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啊?蜡烛油四下流,烫了我的手。烛捻一点也不亮,小得像个萤火虫尾巴。” 他愣愣地把塌陷的眼窝对着我,半天才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大,萤火虫的尾巴……是多亮。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我知道……黑了,难受。” 我呆住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使烛光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多少。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注: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地指责他,我好悔。 后来,我很长时间没有到他的摊子买东西。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人说:“不必找了。” 我抱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给我的是多少钱啊?” 我说:“是50元。” 他说,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挲钞票的正反面。我说:“这钱是真的。你放心。” 他笑笑说:“我从来没收过假钱。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就先瞎了。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不知他在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姑娘,成了亲。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在走。四周湖光山色[注: 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美若仙境,我想,这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 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在炫耀地问:“怎么样?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好好看看吧。” 盲妻不服气地说:“好像你看过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说:“我看过。常来看的。”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出一些滑稽。 盲妻反唇相讥[注: 反唇:回嘴、顶嘴。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呢?” 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 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手指,沿着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 那一瞬,我凛然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 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越过去。父亲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动…… 终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注: 张:看。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然后一蹦一跳地越过地上的斑马线。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注: 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的孩子,无所顾忌[注: 顾:顾虑;忌:忌惮。没有什么顾虑、畏惧。]地前行,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孩子越来越大了。当明眼人都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 1.文中的盲人用什么去看世界?(用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第一次写了接孩子的情景。联系上下文,看看对本段的分析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①盲人带着孩子回家,是盲人在引路。( ) ②此时的孩子已经长大,可以做盲人的带路人了。( )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又一次错了”?( ) a.因为作者又一次错怪了盲人在做“黑”生意。 b.因为作者明白了盲人需要的并不是别人的施舍而是尊重。 c.因为盲人责怪作者多给了钱。 d.因为盲人看透了作者炫耀自己有钱的阴暗心理。 4.盲人说“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这说明盲人________。 5.倒数第二、第三自然段都写了盲人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情景,采用的是________手法。 6.当明眼人不再接送孩子的时候,盲人依旧如故。下面分析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 ) a.表现出盲人对孩子的深深父爱。 b.表现孩子已成为盲人的眼睛,盲人一天也离不开孩子。 c.表现盲人的思维还滞留在孩子小的那一阶段,对孩子不放心。 d.表现盲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世界,即使孩子长大了,在他的心里依然是孩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案答案 快乐预习: 字词积累: ①轮廓(ku) ②翌日(y) ③孩稚(zh) ④虔诚(qin) ⑤堵塞(s) ⑥憧憬(chōng jǐng) ⑦瞥(piē) ⑧百舸(gě) ⑨禁锢(g) ⑩绚丽(xun) (11)恬静(tin) (12)如醉如痴(chī) (13)禁(jn)锢/弱不禁(jīn)风 (14)堵塞(s)/塞满(sāi)/边塞(si)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大体上了解全文的面貌。要求:认真思考“三天”这个字眼,注意作者在三天里看到了什么,抓住其中主要的事物来透视她的思想感情。最好是一边读一边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画出来,或者加几句旁批。 2.再读课文,填写下表,然后作简要分析。 日期 时间 活动 第一天 白天 看望麦西夫人,约朋友来家,树林散步,看落日 夜晚 回忆这一天 第二天 白天 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 夜晚 看戏 第三天 白天 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世界 夜晚 看喜剧 简要分析:分析中应强调的是:(1)作者对自己周围的人怀着极其真挚的友爱,希望能看到表现他们内心美的外部特征,这说明她是何等善良;(2)她希望看到地球和它的居民的简要历史,还要看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这又显示了她积极进取的精神;(3)她关心日常世界,希望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面,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这又表现了她的博爱精神以及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 三、精读精研: 1.“有了”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为什么“首先”要“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 对这个问题,可结合自己的体会设想:假如重获光明,最想见到的会是谁,为什么?海伦·凯勒在假想的三天光明中,首先想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教师,这确实是作者最大和最真诚的心愿。麦西夫人来到海伦·凯勒家的第一天,作者就认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作者说:“她是来对我启示世间的事理,她是为了爱我才来的。”海伦·凯勒的奇迹可以说是由她和自己的教师共同创造的。 2.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的泛音?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海伦·凯勒的奇迹是在逆境中甚至可以说是在绝境中创造的。“绝处逢生[注: 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取决于什么因素?从人的本体角度来看,取决于一个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坚强不屈是海伦非凡生命的一个基点,而乐观向上的品质,更是她创造奇迹的源泉和亮点。 作者虽写了“假如”中的三天时间,但却展示了自己最突出的精神品质。联系到第一天她最想看到自己教师的愿望,可以认为,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真挚友爱和乐观的情怀。 3.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怎样认识海伦·凯勒心中的“奇观”? 在节选部分中,有7个地方提到了“有视力的人”,这中间有善意的批评,也有真诚的规劝。提醒有健全的五官和四肢的人,要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要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这种情感是真挚的,是关爱的。 海伦·凯勒说,“由黑夜变成白天”是“奇观”,这对正常视力的人来说,如果不会感到“激动人心”,似乎还可以理解。但对于历史和艺术的“奇迹”和巧夺天工的纽约塔,人们的眼睛也“看不见这壮美的奇观”,这确实是我们每个身体正常的人要进行反省的。我们是不是对生活缺少了必要的欣赏,必要的热情和美感。 4.“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我也不会闭上眼睛,因为它们毕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闭上眼睛就等于紧锁心灵,禁锢思想。”怎样理解这段话?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在游览整个城市时,要到花园大街去,到贫民区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一个残疾人,本应该让世人同情、关怀,但她却同情、关怀别人,表达了海伦·凯勒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和最善良的天性。 海伦·凯勒让人们不要对“悲哀和忧郁”闭上眼睛,就是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尽管她善良,但她并不回避世间的阴暗和痛苦;她客观、冷静,具有坚韧不拔[注: 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的性格和直面抗争的勇气,这也是她另外一个突出的精神品质。 5.“假如”是一种假想,从海伦·凯勒的实际情况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见、所闻和所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文章朴素的表达方式对体现真实性有什么作用? 这是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设计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把“假想”和“真实”要统一起来认识,使学生更加理解“假如”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同时领会作者运用“假如”这种构思所特有的表达效果。 尽管她的描述和现实生活不尽一致,比如,对阳光的描写等都有些想像的色彩,但并不影响读者的介入和共鸣。特别是作者丰富的想像(全文都是想像出来的),更让人感受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那种无法体验的渴望,不可遏止的追求,甚至“假想”的内容有了出入,更会让人产生特殊的感动。 本文不像其他散文那样比较注意技巧方法,比较善于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作者大多采用白描的手法,直白地写自己的感情、心声,朴素、真挚,使文章更具真实感,更具感染力。 六、布置作业: 1、仿写下面句子(示例) 看到海伦,我想起了忍辱负重、直书信史的司马迁, 想起了_双耳失聪、创作不止的贝多芬 _, 想起了_屡遭贬谪、豁达洒脱的苏轼_, 想起了_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霍金__,想起了_身陷逆境、志节不改的柳宗元, 想起了_贫寒多病、心忧天下的杜甫, ......他们都能够在逆境中顽强抗争,达到自己生命的极致。 【解题金指】 (一)审题 1审题干,弄清题目中有多少要求,要求什么。 2审题例:即句式的特点,仿用的关键词、修辞(积极、消极)、上下文内容的一致等方面。 ⑴句式要一致。试题都要给出一个例句,或要求一与某一划线句子句式相同。这样就要弄清例句或划线句子的句式,若原句是单句就必须仿写一个单句,若原句是一个复句就必须仿写一个复句;有时需要仿写的是一个短语,那就要考虑到短语结构的一致性,若例句是偏正的结构,那么仿的句子也应如此。 ⑵修辞要恰当。高考仿句往往把句式和修辞结合起来。 如1998年高考题: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4分)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他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不超过60个字) 从历年考题来看,“比喻”、“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出现的频率较高,所以必须弄清这几种修辞格,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⑶内容要统一。所仿的句子必须与所给例句的思想一致,内容上相互关联,同时还要注意感情色彩,风格等要一致。 如:02年北京卷(仿写题)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注: 孤芳:独秀一时的香花。把自己比做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时,天地就小了。 从句式的角度看:第一句是偏正结构的短语。 从内容的角度看:表达一种人与物相通的道理。 答案:笼中之鸟[注: 比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也比喻易于擒拿的敌人。],你安于供养时,自由就没了。 (二)拓展思维,展开联想。注意:要仿出有代表性的人或物; (三)组织语言,仿句要准确,表达要连贯。 (四)检查是否符合题目各项要求。 当然,方法的运用还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同学们平时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 平时必须大量阅读,多关注社会实事以此来储备更多的材料。 2 必须掌握常用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平时多练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 2、 假如上帝只给你三天生命,你将怎样度过这三天宝贵的时光?请驰骋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 七.课堂练习 1.d(“塞”应读sāi) 2.c(a项中“换”应为“幻”,b项中“苍”应为“沧”,d项中“固”应为“锢”、“阅”应为“悦”。) 3.b 4.c(“以致”应为“以至”。) 5.a(b项中“巧夺天工”应指人工胜过自然,石头本来就是自然的东西;c项中“栩栩如生”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描写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用在这里显然不当;d项中的“莘莘学子”只能用以形容众多的学子,不能说一个学生。) 6.作者想以此来证明拥有光明的幸福,并劝告人们珍惜这种幸福。 7.第一天,端详周围关心过她的人,了解生活的环境;第二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关心戏剧、电影等文化情况;第三天,周游纽约城区。这样安排三天活动的目的是全面考察人类的生活,涉及自己的感情生活、人类的文化历史、自然风光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者试图通过自己假设的三天生活劝诫人们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8.①能见到光明②在黑夜里能见到人造光明 9.对人类创造光明的赞美 l0.对人类自然历史的赞美对生活强烈的紧迫感 11.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12.对比 劝诫人们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13.设法通过艺术去探索人类的灵魂。 14.惊喜 着迷 15.从品评线条、构图、形式和色彩的经验中去学习正确、深刻地评价艺术。能够通过训练达到正确、深刻地评价艺术。 16.艺术 美 八.拓展延伸 1.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 2.① ②√ 3.b 4.盲人用心看世界 5.对比 6.ad
点击下载本文件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