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学案
[标签: ]
《祝福》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顺故事情节; 难点:体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学法指导] 1.圈点阅读:通读全文,按照时间的顺序旅顺内容,画出描写时间的句子。 2.文体疏理法: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按情节发展阅读课文。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彷徨》收入了鲁迅《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本文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的流弊和荼毒。 2.文体知识: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祝福的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学习过程] 一、知识积累 1.字音积累 钝( )响 寒暄( ) 朱拓( ) 间( )或 悚( )然 踌蹰( ) 不更( )事 谬( )种 俨( )然 雪褥( ) 瑟( )瑟有声 尘芥( )堆 形骸( ) 脸颊( )沸反盈( )天 贺家墺( ) 荸荠( )( ) 絮絮( ) 呜咽( ) 驯( )熟 桌帏( ) 讪讪( ) 咀嚼( )( ) 渣滓( )( ) 瞥( ) 拗( )不过 蹙( )缩 门槛( ) 窈( )陷 惴惴( ) 歆享( )( ) 牲醴( )( ) 蹒跚( )( ) 2.字形积累形骸( ) 惴惴( ) 惊骇( ) 揣摩( ) 弹劾( ) 湍急( ) |
寒暄( ) 烟霭( ) 走投无路[注: 投:投奔。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 喧哗( ) 和蔼( ) 回头( ) |
顺 序 | 情节 | 内容 | 时间 |
序幕 | |||
结局 | |||
开端 | |||
发展 | |||
高潮 | |||
尾声 |
《祝福》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联系人物命运,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难点: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学法指导] 1.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分析人物生活状态,通过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感情。 2.在典型环境中分析人物性格。 [知识积累] 1.文化常识:三纲五常[注: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从四德[注: 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三从”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还有补叙、分叙)。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的一种方法,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这种写法叫插叙。它可以帮助情节的展开,丰富作品的内容。3.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学习过程] 一、研习文本 1. 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至少3条) 2.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写出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的时间、遭遇事件及所处文中位置 (2)文中春天是指什么?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二、合作讨论,形象分析: 1.找出描写鲁四老爷的语句,分析其形象特征?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与祥林嫂的死有何关系?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4.分析祥林嫂形象: (1)分析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肖像描写,第二次有什么变化?从中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析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三、写作练习 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祝福》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主题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分析细节描写,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结合社会背景分析主题,2.细节描写与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 [学法指导] 1.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注: 和:连同。连盘子也端出来了。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让读者欣赏评价。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肖像(表情变化、服饰)、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事物细节描写等。 2.如何学鲁迅的文章: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一提起鲁迅的文章,就会想到他以笔作刀枪的战斗精神。“鲁迅先生的笔就是一把利剑,直接刺向他那个时代的丑恶和黑暗”。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注: 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所以学鲁迅的文章,一定要结合鲁迅的精神,分析病态社会下人物命运悲苦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能力提升:关注人物刻画时的细节 1.鲁迅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几处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2.分析祥林嫂与“我”、四婶、大家及柳妈的对话时的语言描写。 3.分析祥林嫂的行动描写 4.“我真傻,真的”在全文出现多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研讨: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三、基础检测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寒暄(xuān) 踌蹰(chóu) 朱拓(tuò) 百无聊赖[注: 聊赖:依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lài) b.监生(jiàn) 惴惴(zh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注: 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jīng) c.间或(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d.陈抟(tuán) 驯熟(xùn) 炮烙(pào) 咀嚼鉴赏(jǔ) 2.选出对下列词语或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寒暄(太阳的温暖) 形骸(身体) 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紧缩) 间或一轮(偶而) 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 窈陷(幽远) 安逸(安闲) d.鄙薄(轻蔑) 折罪(抵作) 素不相识[注: 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向来) 3.选出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亮,沸反盈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b.老师为我们订复习资料,可我身边没有钱,连借几位同学,也都没有,百无聊赖,只得请假回家。 c.这几天天气闷热,上床以后总是惴惴不安[注: 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难以入睡。 d.前有警车当道,后有群众追赶,歹徒走投无路,扔下凶器,向警察投降。 4.下句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 〕四婶,〔 〕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 )懒( )馋,〔 〕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 a.只有 因为 或 或 而且 b.唯独 由于 非 即 或者 c.只有 因为 非 即 或者 d.只有 因为 或 或 甚至5.选出标点运用无误的一项( )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①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②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 。 b., 。
c.; : d., :
四、以《祝福》为例,评论鲁迅是如何描写“死”的(或者说如何批判一个病态社会的)? 点击下载本文件
作文专题
相关作文
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