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两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三个偏旁。理解本课新词。
2、仔细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并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诵读课文,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写好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上课了,先请学生看老师做一个动作。只见老师把手放在眼睛上面,做出一个向远处看的样子。出示“看”字,“上面是一个撇手,下面是目,手搭凉棚向远处看。‘看’多有趣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3,齐读课题《识字3》。
(1)出示“笔”字,请学生观察,笔字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是上面有“竹”下面“毛”,请学生观察毛笔,师出示。
像“笔”“看”这样由两个简单的意思组成的字一眼就能看出意思,我们把它叫做会意字。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个会意字。
评点老师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热情。
二、根据熟字,学习生字,倡导自主学习
(一)学习“尖”
1.出示铅笔两支,一支平的,一支尖头的。学生比较,说出不同(“尖”)
2.观察什么才是尖的,上小下大。
3.你还知道那些东西是尖的?(塔顶、山尖、刀尖、针等等)
过渡:下面我们用学习“尖”字的方法,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来学习剩下的三个生字。
1.要求:
(1)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看,看一看课文中的插图。
(3)想一想插图和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
评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形、音、义三个因素之间形成联系。
2.交流讨论。
学生把有趣的字写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说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评点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儿童,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来记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境,又深入浅出[注: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地剖析了汉字的造字规律,有助于儿童的理解和记忆,也符合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了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
3.检查读书情况。
4.学生自读两遍课文。
评点让学生把刚刚学会的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巩固,诵读歌谣来巩固识字、识词的成果。
三、细读课文,用心品味
1.谁来说说你对宁宁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评点教学中,既注意字词的表象联系,又注意每一个词语与歌谣相关语句的内在联系。
2.让我们看看宁宁画的画是什么样的?(指导看图)
评点让学生注意字、词、文之间的联系,把看图、识字、识词、歌谣连为一体。
3.指导朗读课文第一、二句。
4.课文说宁宁是一个粗心的小画家,你觉得宁宁仅仅是粗心吗?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评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注: 指人的智慧和才能。]、独特个性和创新能力,始终围绕着学生中不断出现的层层递进的各种疑问展开。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5指导朗读第三句,注意问句的读法。
6.练习背诵,赏读品味。
(1)指导读。
(2)老师配乐朗读。
评点诵读是对课文音韵美、形象美、蕴涵美等多层面进行整体欣赏、品味的过程。
过渡:刚刚读了课文,小朋友们知道了宁宁是个粗心的小画家,下面老师下节课和你们一起帮助宁宁成为细心的小画家。老师相信善于观察的你们不会那么粗心,现在我们来做个细心的书法家。
四、学习生字,认真书写
1.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并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位置、笔顺。
2.学生练写(先描后仿),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笔顺和写字姿势。
评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既动眼用心,又动手操作,掌握如何写好字的本领,并在“读帖”“描红”“仿影”以及“临帖”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五、课堂小结,引申迁移,引导探究,诱发潜能
其实,汉字有趣的地方还很多,老师想请同学们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汉字还有哪些有趣的地方?
评点将课堂内沟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也是对教材的深层开发和再利用
资料提供者:陈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