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台阶》第一课时
设计人:
[学习目标]
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注: 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注: 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大庭广众[注: 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等词语。
3.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4.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学习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 ]
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凹( ) 凼( ) 门槛( ) 涎( )水 揩( ) 烦躁( )
筹( )划黏( )尴尬( )撬( ) 嘎( )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2、阅读课文,自主探究下面三个问题来把握全文。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阶的新屋?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3、情节复述,体会情感。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
二.合作释疑
1、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第26段中为什么父亲总觉得不对劲?
3、“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质疑交流
第五段中:父亲为何一年洗一次脚?为何洗了脚后觉得轻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似的?你还有其他问题吗?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迁移延伸
请你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五.同步达标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低眉顺眼[注: 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形容驯服、顺从的样子。 专注:专心注意。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说。 b 筹划:筹措准备。 晌午:下午。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儿清楚,由错误而正确。c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镶嵌: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的凹处的装饰。d揩:擦,抹。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若有所失[注: 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好像失掉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注: 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2 选词填空
(1)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 (抬、托、举)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驮、抬、背)到家,不收石料钱。
(2)他的脚板 (长大、宽大、阔大), (露出、开着、裂着)
许多干沟,沟里 (嵌着、塞着、堵着)沙子和泥土。
(3)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 (沉闷、沉重)的叫声。
(4)那黄泥加了石灰和泥浆,……被早晨的阳光照着, (亮亮的、红红的),红得很耀眼。
2. 纠正下列句子的错别字。
a 等父亲从厨房里出来,他那张古桐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
b他忽然醒悟,台阶式水泥磨的面,不经瞌。( )
c 这种粘性很强的黄泥搀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 )
3、第21段中为什么说父亲露出尴尬的笑?
8.《台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2、 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3、 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思考
简述一下了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注: 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那么,你觉得这样做值吗?谈自己的价值观。
二、合作释疑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三、质疑交流
对于本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迁移延伸
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五、同步达标
1、 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文眼”是什么?
2、 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么文的中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3、第13段最后一句说明了什么?
4、体会写法:请同学们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学习心得]把你学完此文的所感、所思,或者是有哪些收获写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