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客》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竺燕翔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
2.把握人物的形象,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难点】
1.第二、三两部分对信客的工作的细致描写。
2.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一、《文化苦旅》推荐
今天,我们在走进《信客》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的作者余秋雨。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老师推荐同学们有机会去看一下《文化苦旅》,在作者笔下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应该是“”人文山水”,大家也一定会不虚此行。
二、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落实
采用叫一排同学轮流读的形式,加深印象。
唏嘘 xīxū 嫉妒 jí 晦气 huì 噩耗 è 猝然 cù 诺诺 nuò 呵斥 hē 诘问 jié 文绉绉 焦灼 zhuó 伎俩 jì 吊唁 yàn 跋涉 bá shè 颠沛 pèi
三、进入文本
1、在经过一节课后,信客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能否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字来概括?
(苦)
2、这种"苦"从哪里体现出来?
工作劳苦:终年跋泼;
生活贫苦:收入微薄;
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四、重点研读二、三两部分
1、上面所说的蒙受欺凌、憎恨主要是从二、三两部分体现出来,下面就让我们重点看一下这两部分,先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分别写了什么事情?
教师明确:重点写了两个:一是谋生者客死他乡[注: 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信客充当代理人。二是遭人诬陷。
(不求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挥。)
2、品味描写信客人生遭遇的文句。
(1)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
(2)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师(出示):默读第17、20、21节,边默读边思考:把遗物送去,这件事的危难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是更有危难呢?更字如何理解?
5、给发了财的同乡送信,那次经历的凶险表现在哪里?年轻的信客面对的这些人有哪些特点?
6、 品味描写信客为人的文句。
(1)、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12节到第23节,边默读边思考:
要求以这样的句式回答:“我从—————————(这句话或这个词)中看出,信客是位————样的人。
五、合作探究: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同桌探讨
a、老信客是信客走上这条职业道路的重要原因,不可不提。
b、通过对老信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做信客的劳苦,路途艰苦。
c、强调做信客职业道德是讲求“信”字。老信客以自己惨痛教训,警醒年轻信客,同时又以自己丰富经验,给年轻信客指点
六、拓展延伸,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信客”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生答:(交通协管员、清洁工等等)
师:老师也想讲一个人的故事。他是四川藏族自治县的一名乡村邮递员,名叫王顺友。当地交通不便,地广人稀[注: 地方大,人烟少。],还沿用着一种很古老的邮寄方式——邮递员骑着马走在漫长的邮路上挨家挨户[注: 一家一户,户户不漏。挨,依次,顺次。]送邮件,王顺友的邮路往返
十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二十年,步行26万公里,环绕地球六圈半;二十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也因此,他当选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十大人物之一。我们一起来看看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词。
这节课我重点安排的是学习课文第2、3两部分,应该说重点还是突出来了,对于品读描写信客遭遇的两个句子比较充分,对于信客的为人,课堂上也有了展开。中间部分的品读比较细,“更”、“危难”、“凶险”就体现了文本细读的内容,也给学生留下了文本细读的印象。
但这节课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准备的不充分,很多地方不严谨。如体现信客职务特点时,只考虑到了“苦”字,却没提很重要的“诚信”两字。在说信客为人时,后来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句式来说,我忽略了这一点,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还有字词环节应放在第一课时比较合适。最后找生活中的信客精神,如果学生拿笔写写,效果应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