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教学设计简案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朱东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文章脉络,感知课文内容,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法、逐层深入法学习《信客》后,让学生感受信客的品质和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b、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a、预习:识记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b、阅读课文,疏通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感受信客的品质和精神,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难点: 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通达的语言。
教法:图片导入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
学法: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教师解说,引出信客。
二、想一想
(1)、寻读课文,想想文中哪里能体现出信客之苦?
生活 苦
心灵 苦
(2)、寻读课文,想想:我从 看出信客具
有 的品质。
小结:信客的为人:任劳任怨[注: 任:担当,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三、悟一悟
如何理解下面这段话?
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
(由此问题引出“诚信”话题,欣赏歌曲《诚信》,感悟诚信是为人之本。)
附:《诚信歌》歌词
父母生我身,黄河塑我魂。爷爷教会我诚实,奶奶教会我守信。而今我关公巷里寻刘备,眼见过尽然一诺值千金。
诚是无价宝,信是纯真金。诚实叫开文明花,守信赢得万人信。中国人一步步的深脚印。
用真情叩开五洲四海门。传统美德代代传,真金百炼色更纯。继往开来[注: 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的中国人,今昔打造民族魂。
四、写一写
我想对老信客(或年轻信客)说: 。
五、寻一寻
寻找信客的影子——视频介绍全国邮政模范 王顺友
六、读一读
推荐阅读书目——余秋雨的《文化苦录》,顺便简单品味《信客》的语言之美。
《信客》的语言质朴而典雅,警辟而又畅达。
a、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b、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c、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七、练一练
布置作业:请课后搜集有关“诚信”的故事和名言,交流并积累起来.
八、板书设计:
信客 诚信无私 任劳任怨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宽以待人 具有社会责感
三、公开课后的发言:
1、首先非常感谢教研室孙丽红老师给我这次锻炼机会。
2、此课不仅是我个人教学水平的体现,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次公开课也得到了备课组(王守英、丁建华、江涛)、王晓明(歌曲剪辑)、龚卫平(美术指导)、教研组(欧阳缚龙、丁国华)、教导处(唐少生主任)、教研室(孙丽红主任、蓝田中学的陈燕霏校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3、“几番心血一堂课。”打磨出一节好课,的确不容易。收获的不只是今天这一节课,更收获于过程中。查参考书、上网搜资料、观看了一些优秀课例(李镇西、朱震国、窦桂梅、谢立清、武凤霞等);打磨这节课的过程中,一次次的修改,就意味着一次次的进步;不同声音的看法,能引起我更多的思考,这都是收获。
4、本着“公开课常态化”的原则实实在在地上这堂课,不作假,不做秀。力争打造一节“精品常态课”。
5、教学设计及目的: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分六个环节:导入:“图片导入,解读信客,激发情趣→第一环节:想一想:(设计问题的基本思想是进口课后题)a、让学生体会信客之苦,并学会选择最恰当的字填空;b、品质: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搜索相关信息的能力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找出某方面品行最优秀的学生来写,既是课堂活动,又是育人教育。这样就把信客的优秀品质与学生对号入座,使课本上死的内容变成身边鲜活的楷模引导学生做人。这也体现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课文分析上升到“大爱”,是为了紧扣单元阅读提示里的要求: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第二环节:悟一悟:由“信”是信客的生命所在,引出“做人诚信为本”的观念。(插入《诚信》歌曲,既是育人引导,也是听觉上的艺术熏陶)→第三环节:写一写: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尽可能让学生动起来。这一环节,(我想对信客说)意在让学生动动笔,也是让学生对全文内容的回顾与思考。→第四环节:寻一寻(迁移拓展)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信客”。看视频,通过视觉、听觉引发学生的思考,意在引导学生明白具有像信客优秀品质的人在生活中有的是,同时也引导学生要关爱这类弱势的普通劳动者。→第五环节:读一读 (推荐阅读书目)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其多读好书的习惯。借推荐《文化苦旅》之际,简单地品味了《信客》的语言之美。→第六环节:练一练(布置作业)既是对“诚信”话题的积累,又是对学生诚信做人的引导。
6、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课的过程是我们共同提升的过程,也是一种收获。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四、部分教师评课:
陈燕霏(蓝天中学校长):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很活跃,内容设计较灵活,除了文本的阅读交流之外,还能调动各种各样的媒体辅助教学。尤其是寻找信客的影子及推荐余秋雨的作品,更好地拓展了文本的主题,落到了实处。建议:前半部分“想一想”的环节可以紧凑些,还可以加强对“责任感”的理解引导。
吴利芬(南武实验中学):这是个立足点较高的课堂,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尤其是朱老师的教态颇有大师风范,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受到冲击,心灵也受到了震撼,教学效果明显。
黄天兰(98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感情丰富,情绪激昂,很有感染力。注重朗读,从文本中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从尊重原文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人性美,并拓展延伸到人间的“大爱”,是一堂呈现“美”与“育”的好课。
谭莉(南武实验中学):教师朗读有激情;主题挖掘得很深,达到了“教书”、“育人”的效果;教师沉着睿智,有学者风范。
李萍:纵横开合,有大师风范。有一点遗憾,没有与学生形成愉悦的氛围。
锁玉(中大附中):教师上课有激情,朗读有感染力,能着眼于文本,促学生多读课文。板书设计有特色,生动、有趣。课外能延伸,关于诚信教育有针对性。但老师讲得还是多了些。建议:视频放在课前,学生的感性认识会更多些。
唐爱军:读课堂教学内容看起来多,其实不然。课堂上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教法上,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热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案设计恰当。建议:有些需要细致品味的结语可以让全班同学多读几篇,再谈体会。
王慧慧(珠江中学):
叶建玲(41中):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文本阅读,能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进行分析。渗透了“诚信”的德育教育,能联系实际进行拓展。建议:1.语言的品味可加强。2.各教学环节的衔接可再推敲。
李百会:教师授课过程中有两大亮点:将信客的性格特点找出的同时,让学生对号入座,由学生写出。教师语言风趣幽默使课堂氛围轻松,并且教师朗读课文声情并茂[注: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进入学习状态。
肖丹、赵满秀(黄埔中学):
肖爱华(聚德中学):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语言表达丰富,充满情感,富有表现力和渲染力。教学的情感价值观、目的明确,充分开发了课程资源,扩展延伸较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