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镇一中西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总第 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集备时间: 07年 8月26日
2.<< 芦花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复述故事情节。
[学习重点]
理清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
复述故事情节。
[资料链接 ]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中区从事文化工作。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孙犁不但熟悉白洋淀,而且更熟悉那些在苇塘中坚持抗战的白洋淀英雄人民。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文集》共5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注: 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的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苇( )塘 寒噤( ) 白洋淀( ) 一蹿( )
舀( )水 竹篙( ) 提( )防 泅( )着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二.合作释疑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概括。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3.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语言要简练、生动。声音要洪亮,用普通话。
三.质疑交流
在整体感知这个层面上,你还有什么疑惑,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迁移延伸
你还读过孙犁的哪些小说,和本文对比一下,体会一下孙犁的小说风格。
五.同步达标
1.《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___,这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_。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①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________,站在船尾巴上,________。
②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________。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③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④小女孩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⑤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⑥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⑦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第①②段中画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依次是
a.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b.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
c.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2.选文中描写老头子这个人物时用了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的方法。
3.“热闹”的原意是________,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仿照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写法,写一段描写你家乡景物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写了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心得]
2.<<芦花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
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老头子性格特征和文中的写景的句子。
二、合作释疑
1、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文章是怎样来突出这一特征的?
2、阅读文中写景的句子并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质疑交流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同学讨论解决。
四、迁移延伸
1、敌人严密的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2、你还知道哪些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五、同步达标
(一)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注: 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注: 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注: 时间长,日子久。],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2.“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3.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4.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5.“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6.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二)阅读《荷花淀》片断,回答问题。
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 )着( )的苇眉子。苇眉子( ),在她怀里( )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a.缠绞 又薄又细 柔滑修长 跳跃
b.缠绕 柔滑修长 又薄又细 蹦跳
c.缠绞 柔滑修长 又薄又细 跳跃
d.缠绕 又薄又细 柔滑修长 跳跃
2.这一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法,用“像……也像……”造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说说你读了《荷花淀》片断以后,对孙犁小说的语言特点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