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镇一中西校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姓名: 学号: 组别: 学情: 书写:
1、(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接受教育。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
1、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等级森严。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文体,要让学生对这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通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学法指导】
新闻具有三性: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新闻结构有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新闻中记叙的 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新闻必须掌握的内容。在简要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自主阅读、自由寻找、自由发现、自己巩固,让知识与阅读内容一一印证,让知识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进入灵魂并且融会贯通[注: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资料链接】
(时代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学习过程】
一、自学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1、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2、独立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你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这句话从哪几方面概括了本文内容?
(2)文中的两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这两句话又是从哪几方面概括本文内容?
(3)语前面括号里的内容起什么作用?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提问:我们说导语是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这篇新闻中的导语是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的?
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到西,或从西到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6). 品味语言:
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三、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1、请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的句子说话,来形容人民解放军取得的胜利。体会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注: 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及正义之师必胜的情感。体验生动的语言
2、简要分析取得这种胜利的原因。
五、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1、负隅顽抗[注: 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 撰写( ) 区域( ) 芜湖( )歼灭( ) 要塞( ) 溃退( ) 荻岗( )
排山倒海[注: 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高屋建瓴[注: 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锐不可当 业已
2、选词填空,并说一说理由(提示从词义入手)
(1)冲破 突破
人民解放军( )敌阵,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先( )安庆、芜湖线。
(2)溃退 击溃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 )
我已歼灭及( )一切抵抗之敌。
【学习心得】
标题的作用: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
导语的作用:导语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电头的作用: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发电地点。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1、(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新闻常识:
(1)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 电头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 导语的作用
主体 背景 结语
2、背景:
1947年7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的前夜。
二、自学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阅读文章,进行定向摘读:
标题:
导语 :
主体: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背景:
三、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
明确:
2、 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
明确:
3、 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繁茂了。”中的比喻?
明确:
四、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
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四 是简明扼要[注: 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你能从我们学的两篇文章中各找出几个例子来证实上面的说法吗?
五、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最近学校里举行了哪些活动或发生了哪些事件?请你为大家作一次报道。
标题:
电头: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
【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