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 8年级 第8课 《雷电颂》新课导学案 共 页 主备人:孙翠花 审核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学
习
目
标
1、知识目标:学习文章抓住特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2、能力目标:诵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3、情感目标: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重点
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
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预
习
导
引
一.认真读文(至少三遍),家长签字:
二.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注音。
睥睨 污秽 犀利 迸射 播弄
虐待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罪孽 拖泥带水[注: 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三.解词: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四.作家作品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疑惑的问题
补写课内其它生字词,并注音。
问
题
导
学
典
题
训
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注: 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比喻几种灾难同时袭来。]的夜晚呼唤风、雨、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郭沫若的《雷电颂》。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课文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3、模仿朗读:根据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结构。
(一)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8)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9-13)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腐朽的当权者。
(二)、品味语言(分小组讨论)
1、《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⑴“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
⑵“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⑶“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注: 霆:急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的气势。
⑷“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在朗读中,我们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注: 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象征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则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则类似于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孙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3.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4.屈原形象。
屈原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以《雷电颂》的形式迸发出了自己的满腔忧愤。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光彩熠熠、沉雄悲壮。
五、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注: 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撼动人心。“雷电独白”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如何引
导点拨
理解提升
方法总结
学生小组交流
当
堂
检
测
1、指出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长江:
有形、无形的长剑: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作 业
教 知
学 识
反 小
思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