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 8年级 第2课《端午的鸭蛋》 共三页 新课导学案 主备人:孙翠花 审核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学
习
目
标
1、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精彩语句,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发现诗意。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和情感。
难点
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预
习
导
引
一.认真读文(至少三遍),家长签字:
二.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注音。
苋( xiàn )菜 门楣( méi ) 腌( yān ) 籍( jí )贯 城隍( huáng )庙
三.解词:
肃然起敬[注: 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囊萤映雪
四.作家作品介绍:
疑惑的问题
补写课内其它生字词,并注音。
问
题
导
学
典
题
训
练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注: 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而构成文化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咱们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从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起。说到节日,你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播放课件:春节中的放爆竹、吃饺子等画面+背景音乐)
这是什么节日?有谁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习惯?
教师明确:放爆竹是为了趋赶年兽,吃饺子则是寄托人们的美好祝愿
(播放课件:闹元宵、猜灯谜的画面+背景音乐)
这又是什么节日?在这个节日中有怎样的习俗?
(播放课件:小孩吃粽子的画面+背景音乐)
在我们哈尔滨,端午节上会有怎样的习俗?家家户户[注: 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吃粽子,到松花江赛龙舟等。可是,我觉得很奇怪,端午和鸭蛋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今天,就跟随老师到江苏的高邮去看看。
二、检查预习
三、正课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将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1)端午风俗 → (2,3) 家乡鸭蛋 → (4) 端午鸭蛋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哪些风俗是家乡独有的?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习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前五种较普遍,后两种较独特。
除此之外,还写了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儿时玩“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最后是补笔,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明确: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难以忘怀,这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文章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一个小小的鸭蛋凝聚着情趣、诗意和作者的满腔深情。
小结:“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温和、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精彩语句,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一、教师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多媒体显示)
汪曾祺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他的语言一方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另一方面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二、学生朗读课文2、3、4段,自由选例品味评析。
(学生小组合作,相互启发,讨论交流)
“平淡而有味”
例一:“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些话都是朴素的“大白话”,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二:“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这两句,融入方言,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色彩。
有淡淡的幽默:
例三:“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注: 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两句,“文白夹杂”让人忍俊不止,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例四“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一句话幽默风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注: 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
教师总结:作者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雍容典雅,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三、合作研讨,领悟创作风格。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学生讨论交流)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目,学生能自圆其说[注: 圆:圆满,周全。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即可。教师只需点明两种评价的角度不同,前者从结构严谨入手,后者从写作风格入手。
四、延伸拓展
资料链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于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注: 沸沸:水翻滚的样子;扬扬:喧闹、翻动的样子。象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闹。]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的反思……
当今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都被炒得如火如荼[注: 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日益遭受冷遇,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 热爱家乡
家乡的鸭蛋 →
端午的鸭蛋 怀想儿时
七、拓展延伸:
写一篇练笔,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
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如何引
导点拨
理解提升
方法总结
当
堂
检
测
1提问生字词。
2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各部分内容。
作 业
生字作业
教 知
学 识
反 小
思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