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穷人》*《母亲》*《争画》
二. 学习目标:
《穷人》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3、比较准确地理解桑娜的心情,评价桑娜这个人物。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桑娜夫妇的思想和言行中感受穷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母亲》
1、认读本课3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文中的母亲,简要写出对她的评价。
3、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历程,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
教学重点:
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简要写出对母亲的评价。
*《争画》
1、认读8个字。
2、基本读懂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对故事中的三个人物有自己的认识。
3、初步了解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特点,摘抄喜欢的句段。
教学重点:
归纳故事主要内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三. 学习过程:
《穷人》
1、词语解释:
搁板——屋内固定在墙壁上放置器物的木板。
顾惜——顾全爱惜。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
倾听——细心地听。
沉默——不作声。文中两处“沉默”,含义不同。第一处是“两人沉默了一阵”。面对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如何对丈夫说收养孤儿的事,所以沉默了;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的搏斗中,心有余悸[注: 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两人想的不一样,话自然也说不到一块儿,所以沉默了。第二处是“桑娜沉默了”。一方面桑娜想起两个孤儿感到难过忧虑;另一方面她说了试探性的话,不知丈夫会怎样回答,她在等待,所以桑娜沉默了。
黧黑——皮肤黑而黄。
忐忑不安[注: 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注: 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自作自受[注: 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作,读zuò,不读zuō。
张罗——本课是“料理”的意思。读做zhāng luo。
忧虑——忧愁,担心。“忧虑”比“忧愁”表示“忧”的程度深。
2、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早年接受典型的贵族教育。1851年参军,不久开始创作小说《童年》。1856年退役后两度出国游历、考察,他的全部创作时间长达60年。晚年常住莫斯科。他长年坚持体育锻炼,年过70仍能轻松地滑冰、劈柴、骑自行车、骑马。1910年10月,因与妻子产生矛盾而离家出走,不幸患上肺炎, 11月7日 逝世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托尔斯泰一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注: 路旁标志里数的碑。比喻在历史进程中可作为标志的重大事件。]。他的作品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场面广阔,人物众多,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语言质朴洗练,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扎尔斯泰重视儿童教育,曾创办儿童教育杂志,出版了《启蒙课本》《新启蒙课本》《俄罗斯读物》,共有300多件作品。他的儿童作品语言浅近、规范,篇幅短小,故事生动有趣,寓意明显而富有教育意义,像《李子核》《狼来了》《七颗钻石》,已为全世界儿童所熟知。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一方面封建农奴制度一步步走向崩溃,资本主义急剧发展;另一方面人民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托尔斯泰虽出身贵族,但同情农奴,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对恶势力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穷人》这篇小说,如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崇高的品德。
3、继续了解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课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主要作用有:(1)表明心理活动时断时续。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2)表示内容的变换、语意的跳跃。如;“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3)表示省略某些内容。如:“自己的5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此处省略了桑娜听到门口有响动这一内容。“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10下,11下……”——此处省略了递增的次数。(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
4、品教学设计>文章特色:
全文除了题目,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教学设计>文章开头写到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桑娜、西蒙两家艰难乃至悲惨的家庭环境,以及后文中渔夫对天气的诅咒(也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穷人悲惨的命运;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死亡——这就是沙俄专制统治下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朴实无华、饱含作者情感的环境描写,既表达了课文的一层主旨,又从侧面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高尚的品质。
同样,全文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注: 使人内心深深感动。]。在自己已有5个孩子、生活压力已经非常沉重的基础上,桑娜夫妇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注: 不容易相信。]的举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感人至深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选材之精心由此可见。不仅如此,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从现实出发,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注: 豪迈雄壮的言语。形容充满英雄气概的话。],但他们的仁心善举,却打动了古今中外[注: 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无数读者。
《母亲》
1、词语解释。
心绪——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说)。
示威——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力量。
漫无目的——随意的,没有一定的目标。
突如其来[注: 突如:突然。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突然发生。
病根——没有完全治好的旧病。
安抚——安顿抚慰。
2、作者介绍。
肖复兴,北京人,当代作家。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等。小学教材曾收录作者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
3、三年自然灾害。
1959年~1961年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是建国以来程度最深、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自然灾害,“是20世纪记事起也没听说过的”(周恩来语)。全国受灾严重的有10个省,在主要的产粮区,不仅有大面积的旱灾,洪涝、霜冻、风雹等灾害也轮番出现,肆虐各地,更有不多见的蝗灾、黏虫灾、鼠灾,农村缺粮严重,全国粮食减产达611.5亿公斤。
4、抓住重点,自主探究。
课后练习第1题:“我”对“母亲”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即是教学设计>文章的重点,可让学生围绕该题自学,在书上画出有关的句子(如文中几次出现“第一次”的句子),并写出简单的批注。
[1] [2] [3] 下一页
下面的填空练习,既可检查自学效果,又可梳理“我”的心路历程:
作者的情感是这样变化的:开始_________,接着_________,然后_________,最终_________。
在探究感情变化的原因时,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段落,如第10~11自然段,设身处地[注: 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地去想一想,化身作者去读一读。老师也可范读继母的话,让学生从中体会继母压抑乃至泣血的心灵,感受她对亲生女儿无情中蕴涵着的对作者兄弟俩的深情。
*《争画》
1、词语解释
宣纸——安徽省宣城、泾县生产的一种纸张,用于写毛笔字或画国画。
浅斟慢酌——指悠闲地喝酒。斟:在这里指往杯子里倒酒;酌:在这里指喝酒。
其乐融融——形容气氛和谐,非常高兴。
金绫——黄色的像缎子但比缎子薄的丝织品。
别具一格[注: 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失敬——客套话,向对方表示歉意,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匠心独运[注: 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
墨宝——指珍贵的字画。也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的画。
良久——很久。
怡然自得[注: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愉快自在的心情。
敝人——谦辞,对他人称自己。
像煞有介事[注: 原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装模作样,活象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象很了不起的样子。]——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拙画——谦辞,称自己的画作。
以壮行色——本课指齐白石希望毛、郭题字为这幅画增添光彩。
巧夺天工[注: 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大家——这里指著名的专家。
非白石莫属——意思是此画只能归我齐白石了。
恭敬不如从命[注: 客套话。多用在对方对自己客气,虽不敢当,但不好违命。]——要表示对别人的尊敬礼貌,还不如顺从他的意愿。
示人——给别人看。
2、人物介绍。
齐白石(1864——1957):著名画家、篆刻家。原名齐纯芝,后改名齐璜,字濒生,号白石。1864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早年曾为木工,后学习绘画、诗文、篆刻、书法,以卖画、刻印为生。1917年迁居北京。在学习古代画家作品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当代画家的长处后自立门户[注: 指单独成立家庭。也指学术上不依赖前人而另立一派。现也指离开某一集体,自己另搞一套。],人物、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注: 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样样能做。]。他是一位饮誉全球的杰出艺术家,其画、印、诗、书并绝,艺术博大精深[注: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风格独树一帜[注: 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是“大器晚成[注: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的典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画研究会主席、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获得“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55年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金奖。
郭沫若(1892—1978):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改学文艺,1921年与成仿吾等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1923年回国。1926年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不久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写了讨伐教学设计>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接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南下途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逃往日本。在10年流亡生活中,埋头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文联主席、中央委员、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女神》《屈原》《蔡文姬》等。
3、自学提示。
初读前,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听过、读过的材料,简单讲一讲他们对毛泽东、齐白石、郭沫若的了解。
初读时,可先引导学生对教学设计>文章题目“争画”进行质疑。如:谁与谁在争画?他们争的是一幅怎样的画?争的结果如何?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默读课文,并把答案在书上简单标注出来。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抓住教学设计>文章的重点内容,粗知了教学设计>文章大意。
在初读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少不懂的词句,这些词句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不必讲解,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体会,也可查查字典、词典,实在不懂的可同桌或小组研究,个别词语如学生问起,教师可略加指点。
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可从“人物、起因、三人争画的理由、结果”这几方面考虑,每人都想一想,说一说,从而使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一)根据意思,在( )中写出成语。
1、门口可以张网捕捉鸟雀。( )
2、事情的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 )
3、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气。( )
4、形容时间极短。( )
5、形容十分坚决,毫不犹豫。(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柔美——( ) 奇丽——( )
乐趣——( ) 寂静——( )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物归原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母亲得了尿毒症,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的全身在颤抖:养育我几十年的母亲怎么会得这种病?他问医生有什么办法可以救母亲。医生说,一是可以靠血液透析,二是换肾。可是,这两样不但费用昂贵,而且肾源也不好找,尤其是这样年纪的老人,风险更大。
他没有灰心 决定将自己的肾捐给母亲 于是就召集弟弟妹妹商量此事 他说 妈操劳了一辈子 如今到了享福的时候 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老人家受苦 如果靠透析来活一天算一天的话 那还要我们做儿女的干嘛
一番话之后,弟兄姐妹几个争着要给母亲捐肾。他说:“全家人都去试,谁的合适,用谁的,要是都合适,那就我捐。我是老大,我说了算。好了,就这样定了。”
眼看着母亲的病情一天天恶化,儿女们焦急万分。联系好医院之后,全家都去做了配型检验。意料之中,他的肾配型成功。医生说,捐一个肾不会影响以后的生活,但是万一将来唯一的肾受到损害,那将危及生命。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正我是从妈身体里出来的,给我妈捐一个,就当是还回去了,物归原主……”
手术很成功!他的肾在母亲身体内正常工作!
1、给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把第二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归原主”的意思是什么?在短文中指的是什么?
____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为什么要救母亲?联系全文内容,把短文中横线上的话补充完整。
【试题答案】
(一)根据意思,在( )中写出成语。
1、门口可以张网捕捉鸟雀。(门可罗雀[注: 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
2、事情的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前因后果[注: 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
3、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气。(举世闻名[注: 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4、形容时间极短。(一时半会)
5、形容十分坚决,毫不犹豫。(毅然决然[注: 毅然:顽强地;决然:坚决地。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柔美——(优美) 奇丽——(瑰丽)
乐趣——(兴趣) 寂静——(安静)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物归原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母亲得了尿毒症,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的全身在颤抖:养育我几十年的母亲怎么会得这种病?他问医生有什么办法可以救母亲。医生说,一是可以靠血液透析,二是换肾。可是,这两样不但费用昂贵,而且肾源也不好找,尤其是这样年纪的老人,风险更大。
他没有灰心,决定将自己的肾捐给母亲。于是就召集弟弟妹妹商量此事。他说:“妈操劳了一辈子,如今到了享福的时候,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老人家受苦。如果靠透析来活一天算一天的话,那还要我们做儿女的干嘛?”
一番话之后,弟兄姐妹几个争着要给母亲捐肾。他说:“全家人都去试,谁的合适,用谁的,要是都合适,那就我捐。我是老大,我说了算。好了,就这样定了。”
眼看着母亲的病情一天天恶化,儿女们焦急万分。联系好医院之后,全家都去做了配型检验。意料之中,他的肾配型成功。医生说,捐一个肾不会影响以后的生活,但是万一将来唯一的肾受到损害,那将危及生命。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正我是从妈身体里出来的,给我妈捐一个,就当是还回去了,物归原主……”
手术很成功!他的肾在母亲身体内正常工作!
1、给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把第二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写下来。
养育我几十年的母亲不会得这种病。
3、“物归原主”的意思是什么?在短文中指的是什么?
答案略
4、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3个要点:
5、他为什么要救母亲?联系全文内容,把短文中横线上的话补充完整。
答案略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