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将下雨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 通过创作,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3. 通过回忆与交流,表达对雨的认识及感受,对自然现象有科学正确的认识。
二、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创作雨中情景的作品。
三、 教学难点:在创作时如何表现人与景的关系。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尝试阶段:
提问: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你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吗?让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回答,并允许学生之间讨论。然后要求学生用笔画一画自己见过的雨,并对如何表现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风雨这个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小结:小雨可用点表现,大雨用细线表现,如果遇上暴雨还带有大风就要用倾斜的长线。
(二) 交流、感受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讨论雨中的事物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或是自己经历过的雨中发生的事情。接下来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雨具进行现场表演,启发学生生动形象地模拟表演雨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如农民在雨中耕作,交警冒雨指挥交通,少先队员扶起在雨中不慎滑倒的小孩等)。通过表演,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不怕吃苦的良好品质。
(三) 发展、创作阶段:
引导学生思考要表现怎样的雨、雨中的什么情景,怎样构思。创作前让学生把自己的构思大胆地讲出来,教师及时鼓励创意好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首先表现雨中的人物,把人物画大些,放在画面的主要位置,然后添加其他景物如车辆、树木、楼房等。教师在这个阶段出示一些范作,指导学生表现出景物之间互相遮挡的关系,如树木在前,楼房在后等。最后用点状或线状的线条表现大小不同的雨。
第二课时
(一) 学生作业,老师巡视指导。
(二) 展示、评价阶段:
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对自己和别人的作品提出优点和缺点。
(三) 课后拓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创作方法?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和材料表现雨?鼓励学生在完成的画上用笔进行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