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23 迎来春色换人间》
《*24 用奇谋孔明借箭》
二. 学习目标:
《*23 迎来春色换人间》
[知识要点]
1. 认读2个字,看注释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感受革命战士为人民求解放的壮志豪情和不畏艰险消灭顽匪的必胜信心。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朗读和背诵课文,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感受革命战士的壮志豪情。
《*24 用奇谋孔明借箭》
[知识要点]
1. 认读9个字。
2. 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3. 写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和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
三. 学习过程:
《*23 迎来春色换人间》
1. 易读错写错的字:抒、剿
2. 资料简介:
《智取威虎山》剧情介绍。
1946年冬季,解放战争初期,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由我军某部团参谋长率领的一支追剿队,遵照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进入深山老林,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巩固后方,配合野战军,粉碎美蒋进攻。
国民党收编的土匪武装座山雕匪帮,到处烧杀掳掠,扰乱后方,人民恨之入骨[注: 形容痛恨到极点。]。在遭到我国痛击后,逃回威虎山老窝,妄图依仗地势险要,负隅顽抗[注: 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威虎山工事复杂,不宜强攻,只能智取。侦察排长杨子荣沿途侦察,深山问苦,在常猎户父女帮助下,找到土匪的线索,并缴获了座山雕垂涎已久的“秘密联络图”。通过提审土匪栾平,又掌握了有关“百鸡宴”的情况。在杨子荣请求下,经过党支部委员会和战士民主会的讨论,参谋长派杨子荣装扮成土匪,假借献图,打入威虎山。
杨子荣胸怀朝阳,打进菲窟,以革命的智慧和勇敢,战胜了凶恶、狡猾的座山雕多次盘问与试探,取得信任,并及时送出了情报。
参谋长率领追剿队进驻夹皮沟,发动群众,恢复生产,组织民兵。铁路工人李勇奇见到日夜盼望的人民军队来到面前,激情满怀,决心跟定共产党消灭顽匪。追剿队和民兵一起滑雪、练兵,准备战斗。
追剿队整装待发[注: 整理好行装,等待出发。],申德华又取回了杨子荣送出的情报。这时,情况突变,小火车被炸,土匪栾平在押送途中逃跑。参谋长立即决定,急速出兵。追剿队和民兵由李勇奇带路,迎风滑雪,直捣威虎厅。
栾平逃到威虎山,给杨子荣造成严重危险。杨子荣临危不惧[注: 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机智沉着,抓住敌人的虚弱本质主动进攻,处死了栾平;又按计划布置好“百鸡宴”,将匪徒全部集中在威虎厅用酒灌醉。追剿队和民兵及时赶到,与杨子荣里应外合[注: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全歼顽匪。本剧通过对杨子荣、参谋长、李勇奇、常宝等英雄形象的塑造,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胜利。
全剧共分为10场:
1. 乘胜进军 2. 夹皮沟遭劫 3. 深山问苦 4. 定计
5. 打虎上山 6. 打进匪窟 7. 发动群众 8. 计送情报
9. 急速出兵 10. 会师百鸡宴
3. 课前,多方参与了解剧情;
4. 课中,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感受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他们体会到的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里有两个要点是最重要的:一是为人民求解放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大无畏精神,二是捣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的必胜信心。
5. 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像一首充满激情的抒情诗。朗读的基调是激越高亢的。前6行(3句),写景与抒情结合,从高昂开始逐渐舒缓,展现出革命战士“迎来春色换人间”的理想。接下去的10行(5句)表现杨子荣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朗读的节奏逐渐由慢到快。由于前面的“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是比较舒缓的,接下来的“党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也要慢起,由舒缓而紧凑、加快。接下来的8行(4句),节奏渐快,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待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捣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节奏又逐渐慢下来,“地覆天翻”四个字要一字一顿,掷地有声[注: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在高潮处戛然而止[注: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给人以全文结束的感觉。由于全文都是两行一句,朗读时要处理好逗号与句号的停顿。每一行内部,要按照语节处理好停顿与连接——声停而气连。下面的示意可以参考: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注: 形容魄力非常大。],
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
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
哪怕是火海刀山[注: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也扑上前。
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
迎来春色//换/人/间!
党/给我智慧给我胆,
千难万险/只等闲。
为剿匪/先把土匪扮,
似尖刀/插进威虎山。
誓把座山雕,
埋葬在山涧。
壮志撼山岳,
雄心震深渊。
待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
&n
[1] [2] [3] [4] 下一页
bsp; 捣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
《*24 用奇谋孔明借箭》
1. 资料简介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作。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某些有关传说,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而成。今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为最早,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初毛宗岗又作了一些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濬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暴露了董卓等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书中的许多描写,为了解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材料。文字用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
公元1494年(明弘治甲寅年),蒋大器(庸愚子)第一次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序时说,此书写成之后,人们“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弹指五百年过去了,该书已越出中国,溢出亚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珍视。这不能不使我们为祖先贡献了这样一部杰作而感到骄傲。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在几个世纪中得到不同民族,乃至不同阶层人们的热爱,自有其奥秘。它作为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一个风云变幻[注: 象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人才辈出[注: 辈出:一批一批地出现。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的三国时代。它又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文学巨制,它用一种雄浑的旋律和悲怆的音调,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外交方略、巫医方术、科技发明、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有的人在这里汲取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思想材料和一般做人应世的本领,有的人从书中找到一种国家统一、民为邦本、君明臣良、安居乐业[注: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的寄托,当然,也有的人只是把它当做一件艺术品加以欣赏或消遣。因为它在艺术上也确有其迷人之处:其结构宏大而布局严谨,头绪纷繁而脉络分明,情节曲折,妙趣横生[注: 洋溢着美妙的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作品)。],像三顾茅庐[注: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单刀赴会[注: 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群英会、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计[注: 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等故事,都写得引人入胜[注: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精彩非凡。至于它所刻画的400多个人物中,如诸葛亮已成为智慧才略的化身,曹操是奸诈权术的代表,其他如关羽、刘备、张飞、周瑜、鲁肃等都写得形神俱足,在我国乃至亚洲许多国家都已妇孺皆知[注: 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这就难怪它一直拥有大批的读者。
2. 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内容。
3. 课后练习2——借箭成功的条件
认真分析,找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难就难在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地表述也可以详细地解说。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找出借箭成功的条件”的要求。一是指借箭过程中所必需的条件,它们都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借箭计划实施之前孔明的计划和准备;二是指不可缺少的条件,即没有这个条件借箭的计划就不能成功。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从而得出孔明借箭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江上有大雾(气象自然条件);鲁肃提供的船队、束草、军士(物质条件);诸葛亮对草船受箭的精心安排;曹军只射箭拒敌而不出战(军事策略条件)。这四条缺少任何一条借箭的计划都不可能成功。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在正确的读音后打“√”。
二. 在错别字下面“_____”线,把正确的字写在( )里。
1. 周喻说:“这是工事,希望先生不要推确。”( )
2. 我得吩附军匠们,造剑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
3. 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追也来不急了。( )
三. 根据意思写成语:
1. 形容计谋高明,很有预见性。( )
2. 大声喊叫助威。( )
四. 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只有……才……
只要……就…… 不仅……还……
1. ( )江上雾很大,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2. 曹操( )知道自己上了当,( )追也来不及了。
3. ( )诸葛亮三天造不好十万枝箭,( )会受到周瑜的惩罚。
4. 周瑜( )对诸葛亮的想法一无所知[注: 什么也不知道。],( )以为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
五.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幸运的小树
湖畔有两棵树,一棵粗如熊腰,一棵细若手臂。给湖底清理yū( )泥时,它们被锯掉了。从此,岸上就多了两根树桩。
冬天过去,春天来临,湖边的树开始抽芽没多久,已是满湖春色。也许是灾难过于深重,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灭顶之灾[注: 灭顶:水漫过头顶。指被水淹死。比喻毁灭性的灾难。],总之,对岸边的热闹,两根树桩没有一丝的回应。游人都以为它们是两根死了的树桩,园林处的人也都认为它们活不了了。
一天,来了一个花木工人,要挖掉它们重新植树。这时一位散步的老爷爷走过来,说:“大的不敢保证,小的一定会活。”花木工人看了看树桩,没有动,收起工具走了。
就在夏天将要到来时,小树桩果然如老人所言,拱出一粒嫩芽。它立在截面的边沿,如满脸怒气的壮士,粗粗的,紫紫的,显得威武有力。那根大的,也拱出了嫩绿的芽,绿芽密密地围成一圈,就像一个绿色的圆。
花木工人开始浇水,开始加固围栏,他希望它们重新长成大树。
一年过去了,小树桩上的嫩芽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的嫩芽长成了一丛灌木。花木工人希望大树桩上的嫩芽也长出枝条来,他砍去多余的枝条,留下最有希望的一枝。可是,一点儿都没有用,你掰去多余的枝条,它又会长出来。你今年掰,它明年长,你明年掰,它后年长。被有意留下的那一枝,则永远不长,它总是在一尺左右高的时候就枯萎,第二年再留,它依然枯萎。
就在花木工人打算把它捆扎起来,仅露出一根枝条的时候,那位散步的老爷爷经过这里说:“没有用,它太老了。”果然,三年后,这根拱过多次芽的大树在最后一根枝条枯萎后,悄无声息的死了。
有一天,散步的老爷爷又来到这儿,园林工人遇见了他,特别想解开心中的迷huò( )。老人说:“书和人一样,凡是早年遭受cuò( )折的人都是幸运的,他们还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可以鼓起勇气,不忧不惧的重头再来,最后成为有用之材。到了四五十岁才灾祸临头,就真正可怜了,他已没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和精力,现在,那棵小树桩( )”
1. 查字典,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汉字。
2. 结合短文内容,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灾祸—— 枯萎——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nbsp; 依旧——
3. 两棵树被锯掉后命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___________”画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自己再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课文内容,在( )内填上合适的结尾。
【试题答案】
一. 在正确的读音后打“√”。
二. 在错别字下面“_____”线,把正确的字写在( )里。
1. 周喻说:“这是工事,希望先生不要推确。”(瑜、公、却)
2. 我得吩附军匠们,造剑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咐、箭)
3. 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追也来不急了。(及)
三. 根据意思写成语:
1. 形容计谋高明,很有预见性。(神机妙算)
2. 大声喊叫助威。(呐喊助威)
四. 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只有……才……
只要……就…… 不仅……还……
1. (因为)江上雾很大,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2. 曹操(虽然)知道自己上了当,(但是)追也来不及了。
3. (只要)诸葛亮三天造不好十万枝箭,(就)会受到周瑜的惩罚。
4. 周瑜(不仅)对诸葛亮的想法一无所知,(还)以为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
五.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幸运的小树
湖畔有两棵树,一棵粗如熊腰,一棵细若手臂。给湖底清理yū(淤)泥时,它们被锯掉了。从此,岸上就多了两根树桩。
冬天过去,春天来临,湖边的树开始抽芽没多久,已是满湖春色。也许是灾难过于深重,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灭顶之灾,总之,对岸边的热闹,两根树桩没有一丝的回应。游人都以为它们是两根死了的树桩,园林处的人也都认为它们活不了了。
一天,来了一个花木工人,要挖掉它们重新植树。这时一位散步的老爷爷走过来,说:“大的不敢保证,小的一定会活。”花木工人看了看树桩,没有动,收起工具走了。
就在夏天将要到来时,小树桩果然如老人所言,拱出一粒嫩芽。它立在截面的边沿,如满脸怒气的壮士,粗粗的,紫紫的,显得威武有力。那根大的,也拱出了嫩绿的芽,绿芽密密地围成一圈,就像一个绿色的圆。
花木工人开始浇水,开始加固围栏,他希望它们重新长成大树。
一年过去了,小树桩上的嫩芽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的嫩芽长成了一丛灌木。花木工人希望大树桩上的嫩芽也长出枝条来,他砍去多余的枝条,留下最有希望的一枝。可是,一点儿都没有用,你掰去多余的枝条,它又会长出来。你今年掰,它明年长,你明年掰,它后年长。被有意留下的那一枝,则永远不长,它总是在一尺左右高的时候就枯萎,第二年再留,它依然枯萎。
就在花木工人打算把它捆扎起来,仅露出一根枝条的时候,那位散步的老爷爷经过这里说:“没有用,它太老了。”果然,三年后,这根拱过多次芽的大树在最后一根枝条枯萎后,悄无声息的死了。
有一天,散步的老爷爷又来到这儿,园林工人遇见了他,特别想解开心中的迷huò(惑)。老人说:“书和人一样,凡是早年遭受cuò(挫)折的人都是幸运的,他们还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可以鼓起勇气,不忧不惧的重头再来,最后成为有用之材。到了四五十岁才灾祸临头,就真正可怜了,他已没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和精力,现在,那棵小树桩( )”
1. 查字典,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汉字。
2. 结合短文内容,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灾祸——灾难 枯萎——干枯 依旧——仍旧
3. 两棵树被锯掉后命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
第六自然段内容做参考
4. 用“___________”画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自己再写一个这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
5. 结合课文内容,在( )内填上合适的结尾。
略(围绕中心——最后一个自然段内容回答)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