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三模”作文“挤”讲评
(2010.5.10)
如皋市第一中学 时鹏寿
一、课程目标
1.运用高中语文“四步作文讲评法”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作文讲评效益;
2.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考场作文规则,掌握获取高分策略。
二、教学设想
1.原生态展示;
2.强化学生活动意识;
3.发挥教师引领作用。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刚刚过去的南通市“三模”作文题,想来同学们记忆深刻,因为你或体验了成功的欢乐,或为自己的得分纳闷儿,或也许有那么一点儿沮丧……
一道“挤”的命题,让有的人“挤”上了语文高分榜,也让有些人“挤”掉到比较尴尬的位置。
什么样的作文会得到阅卷老师的亲睐呢?这,可能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试图运用高中语文“四步作文讲评法”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考场作文规则,掌握获取高分策略。
(二)实例展示:
江中万慧敏文(有人曾说……62分) 议论文(对照式)
一中周舒文(这世界多拥挤……64分) 议论文(层进式)
如中纪沿文(王平老了……62分) 小小说
一中宗红飞文(小时候……60分) 记叙文
讨论
学生评析……
作者谈构思……
(三)点拨提升:
眼下你们的作文困惑?
学生杂说:
无非不会写记叙文;议论文无材料;思路打不开……
老师点拨:
想透,是写好的前提!
——审题
附料中说:“挤”是一种状态;“挤”是一种行为。
附料中说:“挤”让人窘迫、窒息,又激励人争先恐后[注: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不断奋斗。
“挤”:拥挤,排挤,挤压……
“挤”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有积极意义,也有局限性。
从命题意图上看,出题者不是在让人来消极的面对“挤”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而是在引导学生思考,当“挤”成为一种社会实际状况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去对待:可以积极的去面对,也可以超然的去面对,也可以道德的去面对,但绝不可以消极的去面对,不择手段[注: 择:选择。指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的去面对。可以有苦恼,有困惑,但不可以想不开。
为什么要“挤”(行为)?
“挤”的人生才有价值。
如何去“挤”?
认清自己;讲究道德;心态健康;懂得舍得;运用策略……
——文体?
写像模像样[注: 形容着重或隆重的样子。]的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议论文结构: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
1.观点不明确。开头列举“挤”之现象,没有观点;结尾云:“面对挤,我们应慎重对待。”观点仍模糊。
2.论证层次模式化。中间三段贴标签似的“观点+例子”,且例子老长。三部分有的内容重复,有的又缺少必然的逻辑联系。没能深入挖掘“挤”之内蕴,没有自己对问题的理性分析。
3.用例论证太随意,拉过一个历史人物,再加上“挤”字,不管内容一致否,也不管能不能证明观点。如写陶渊明因为“挤”,才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地位;司马迁因为“挤”,才创作出了《史记》;居里夫人因为“挤”,才发现了镭等等。
4.偏题。如:开头提出“挤”即竞争,主体全部围绕“竞争”行文。
5.倒数第二段联系自身,普遍提及“90后”,用语相近,雷同,泛滥成灾[注: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
——记叙文立意?
肤浅:坐车挤,菜市场挤,超市挤……详细描写“挤”的过程,所记事情没有多大意义,“挤”的内涵没能拓深。
——关注首尾:
开头要引人,结尾要有力,首尾忌冗长、拖沓,可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四)范文引路:
沈蓓蕾文(66分,一类文)
王丹丹文(65分,一类文)
学生自读,自悟;交流……
教师点评……
(五)评改后记或者复作:
课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