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世界
高三(24)朱严秀
溶溶明月,淡淡清风,滔滔江水,迢迢河山,这外面的世界在造物主的塑造下显得灵动而又神奇,博大而又壮阔。所以,我们应当敞开心门,走出自己的世界,到大自然里领略世间的风采。
众所周知[注: 大家普遍知道的。],自己的世界实乃自己的心境。央视曾有过这样一则哲理颇深的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明代王守仁也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确,自己的世界自己主宰,但如果像陆王二位提出的那样,一味地探求内心,而不去了解客观事物,那么真理的根源从何而来?
因为自己的世界是有一定范围限制的,它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从外界汲取的认知的多少。如果一个人的世界得不到外界营养的充实的话,那么他(她)自己的世界也会越来越小,最终枯竭而亡。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走出自己的世界,领略天地之浩大,博采自然之精华,那么他的世界观也会发生改变,从而使自己的世界变得开阔豁达。
海子,那个抱着圣经卧轨自杀的青年,为着他的信仰去了另一个世界。他的思想观念曾长期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为此他挣扎过,苦恼过,抗争过。只是最终他累了,倦了,以致他的内心如一汪死水般平静。他终究还是伴着火车的轰鸣去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界,只因他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注: 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可是,倘若他能走出自己心灵的桎梏,游走于大自然,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寻求自然的真谛,恐怕那个抑郁不得志的海子会是另一番形象,而非英年早逝。
明代大画家徐文长,他的画技炉火纯青[注: 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他的诗歌堪比杜甫,却因命运不好,“屡试辄蹶”而被困守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也曾试图融入自然,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但始终对自己的命运多舛而耿耿于怀[注: 不能忘怀,牵萦于心。]。最终因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由是观之,走出自己的世界,不仅需要融入到自然里,也要靠自己淡泊名利的那份恬淡与洒脱。
走出自己的世界,你会享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注: 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又一村”的惊喜;走出自己的世界,你会拥有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走出自己的世界,我们需要勇气和信念。走出自己的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注: 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