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新闻》导学案设计
教学(学习)目标 :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四、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学重难点:不做口头的巨人,要做行动的标兵。
一.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二.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研讨探究。
教师寄语:
教学过程 :
一、1、“录音新闻”的特点:
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更全面地报道事件。
2、“录音新闻”的体裁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
二、速读课文,正音正字:
1、注音:参( )数 经纬( )停泊( )运载( ) 气氛( )翱( )翔
2、解释词语
扶摇直上[注: 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形容上升很快。比喻仕途得意。]
混播 沉寂
溅落 翱翔
三、理清脉络(检查预习)
1、课文先报道运载火箭__________________情况,再报道运载火箭______________情况,最后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的采访。
课 本报道运载火箭的发射,从一小时准备开始,再写到______________,“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然后报道运载火箭的发射。报道运载火箭落水 时,先报道测量船的情况,后报道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由此可知,在报道事件的过程中,全文主要采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顺序。
讨论探究题
四、重点研读:
(一)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1、第三段写“一小时准备”,用了哪些表时间先后的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三段中哪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有何作用?
3、第五、六段描写操作手沉着冷静、果断,表现出他什么样的气质?
(二)重点分析第7段小组阅读、讨论:
1、本段三句话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的?
2、本段中的比喻句分别写出了什么景象?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3、如果你是播音员,看到如此景象,会以怎样的感情、语速和语调来播音呢?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探究:这部分中哪些文字表示是现场直播?有什么作用?
2、播放“汽笛声”、“国歌声”的作用是什么?
五、拓读,考查学习的迁移(见语文周报本课第6题)
六、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 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
第8-15段两位记者不同的播音尤其体现了这一点。刘长乐多口语,麻振铎多说术语,这由报道的侧重点不同决定的。
语言训练:
1、运用恰当的感情、语速、语调来模拟播诵8—10段和14、15段。注意找准感觉。2、课堂活动:根据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模拟播音。
七、主题阅读:阅读主题阅读书《信息高速路》的“科技快车道”中的《“智能1号”成功撞月》、《中国航天城向外国记者敞开大门》、《一农民20年造出27个机器人》
八、课后活动
1、今晚收看央视7:35《焦点访谈》,注意揣摩主持人播音的情感、语速、语调。
2、基础训练做完。
九、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