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中学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三课时
五.课内语段品析。
复习散文知识点(师生共同回忆)
一、透“形”
【把握各篇文章的主旨】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2.《月迹》是一篇充满童心与童趣的散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子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3.《三颗枸杞豆》运用倒叙的方法,课文描写了虚度一生的三叔临终交朋友的悔恨和他的悔恨对“我”的教育,告诉人们:要抓住时间,抓住生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本文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在材料组织上,本文按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材料分成几个方面,再加上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楚,眉目分明。
5.《柳叶儿》是一篇写童年趣事的叙事散文,以柳叶儿为线索,本文描写了童年时代,严重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的感情。
6.《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故事,它通过两个小孩子争论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而孔子“不能决”的故事,说明客观事物复杂,即使博学多闻[注: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对待科学应采取谦虚谨慎[注: 谦虚:虚心;谨慎:慎重小心。虙待人,小心办事。]、实事求是[注: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的态度。同时也告诉我们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课内语段品析】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1.选择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2.用原文回答: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答: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a
2.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 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
[1] [2] [3] 下一页
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4.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2.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抗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1.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
2.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
3.为何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有标点?下面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
b. 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 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
d. 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b. 文中的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注: 领、会:领悟,理解。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
d. 段末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先生读书时无限陶醉的神态。
【解题参考】
第(1)题第一处空白应填“读书”;第二处和第三处空白分别应填“静悄悄”和“人声鼎沸”。
第(2)题中的四个选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应是 b 项。 d 项是写先生读书时的神情的,与“严而不厉”无关,可排除。 a 、 b 、 c 三项之中, a 、 c 两项看不出先生的“严”,只有 b 项最能表现先生的“严而不厉”。
第(3)题分析为何学生读的文字无标点,先生读的有标点。 a 项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读的文字和先生读的文字都是直接引用。 b 、 c 两项说的也不成其为理由。只有 d 项,说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所以前者未加标点,后者却加了标点,比较有道理。
第(4)题的四个选项中, a 、 b 、 d 三项都是正确的,只有 c 项是不对的,因为“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个看法只是“我”从先生读书的神态中得出的结论,并不能说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已能心领神会。所以答案应该选 c 。
(二)《月迹》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弯,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1.“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此句中加点的“粗糙”怎样理解?
答:
2.“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答:
3.你怎样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文章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反映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文章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
5.请问作者描写月亮是从什么角度结合什么事物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
1.这里形容河水没有波涛,很平静、柔和。
2.反问和比喻。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
3.这句话富有哲理,说明人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权利,人人也都能够实现自己美好理想。
4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5.作者描写了酒杯里的月亮、天上的月亮、眼睛里的月亮、沙滩上的月亮,美丽的月亮无处不在,成了幸福与希望、美好与安宁的象征。这样描写语言表达流畅,层次分明,而且充满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三)《我们家的男子汉》
那是姐姐的孩子。他们夫妻二人本不愿要孩子,他的出生完全出于不得已。因此,生下他后,他年轻的父母便像逃跑似地跑回了安徽,把他留在了家里。从此,我的业余时间就几乎全用来抱他。他日益地沉重,日益地不安于在怀里,而要下地走一走,于是便牵着他走,等到他不用牵也能走的时候,他却珍惜起那两条腿儿,不愿多走,时常要抱。,历史真是螺旋形地上升。
这是一个男孩子。这是一个男人。
1.假如把“他却珍惜起那两条腿儿”改为“他却偷懒起来”好不好?为什么?
答:
2.小男孩由抱到牵着走,再到“要抱”的过程,你有没有经历过?自己“能走”,为什么却“时常要”抱?
答:
3.“历史真是螺旋形地上升”这句话富有哲理吗?想想它给你有什么启迪,简要把体会写下来。
答:
4.说一说第三段中“男子汉”和“男人”在含义上有什么区别?
答:
【参考答案】
1.意思相同,但原文用语好,因为它幽默风趣。这种明褒实贬的话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令人忍俊不禁[注: 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比直说他“偷懒”要含蓄有趣。
2.自己虽“能走”,但因脚力不大,让人抱着既不用自己费力,又舒服。
3.作者从小男孩由抱到要走再要抱的经历中,感到事物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向前的,而是曲折的,这就像小男孩能走后并不就从此永远自己走,还“时常要抱”一样。人类前行的历史也是曲折的,但向前的趋势是永恒的,就像小男孩最终还是要自己走一样。
4.“男孩子”侧重的是“孩子”,“男人”侧重的是“男子汉”的刚强性格。
【总结】
通过对近年来的中考散文阅读题型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中考散文阅读题的考查呈现出细节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解题技巧】
1.答题法则: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找。①用原文语句回答:摘录全句。②用
2.修辞方法的判断及作用: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写出了……
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的描写的作用:交代文章的时代背景。
4.概括故事内容。
方法:①谁(为什么)干什么(怎么样);②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文章的结构:
(1)文章的开头;
作用: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起下文(4)为下文作铺垫(5)设置悬念。
(2)文章的中间;
作用:⑴独立成段的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注: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的过度作用);⑵段末的总结句是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章的末尾;
作用:⑴篇末点题,画龙点睛[注: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⑵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⑶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