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2009年中考语文学科试题特点及质量分析
一、漳州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特点:
(一)试题结构
1、试题板块
试卷内容结构分成四个部分:听说能力;积累运用;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议论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写作能力。
2、试题结构
语文试题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四个大题,试卷分为听说能力、积累运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四个部分,所占分值分别为13分、17分、50分、70分。基本结构为:听说能力5个小题;语文的积累运用3个小题,名句、名著、探究各一个小题;阅读能力部分,其中文言文阅读5个小题,说明文阅读5个小题;散文阅读6个小题;写作能力1题(二选一,为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各一个,由考生选择写作)。全卷扣除“积累运用”的部分内容及文言文甲段阅读外,命题材料基本上取自课外,客观选择题的总分值4分,在试卷中的比例低于10%。
3、试卷双向细目表
题 号
考试内容
题 型
能力考查
分 值
识 记
理 解
运 用
一
听说能力
选择、简答
√
√
√
13
二
积累运用
填空、简答
√
√
√
17
三
文言文阅读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解释、选择、简答
√
√
17
四
说明文阅读
简答、探究
√
√
√
16
五
记叙文阅读
理解、简答、运用
√
√
17
六
作文
写作
√
√
70
上表纵向列出的语文的听说能力、积累运用、阅读能力(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写作能力四个部分,是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重点考查的内容;横向列出的考试题型、能力考查要求和分值,是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命题以知识为载体要着重考查的能力,或者说是在认知行为上要达到的水平,主要有识记、理解、运用、评价四个层级。
(二)试卷特点
1、整合语文能力,体现课改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关系的交融、整合,关注学生的文学修养、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我们今年语文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以积累与运用为例,命题材料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学习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比如第6题的(1)—(7)小题,强调学生的文化积累;第8题,联系社会现象,观察一组漫画,让学生明确漫画寓意并指出它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在阅读的选材上重视选文的文质兼美,选文的思想性、时代性及浓郁的地方特色,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注: 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地受到“爱国”、“爱乡”的教育。比如:文言文阅读《方仲永》、《郑板桥集·补遗》及现代文阅读《高山流水[注: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话古琴》、《一座古城的记忆》等,在题目的命制上,增加主观题的比例,命制一些主观性较强的题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解答的积极性。如第18题,综合探究。(1)第⑤段中的“四艺”分别指什么?(2)请你为古琴的推广拟一则宣传标语。第23题,阅读下面链接的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看法。还引导学生学会作批注。如,第22题,作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从文中任选一个句子点评。这些题目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告诉学生生活即语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和关注自我。
2、地域特色鲜明,弘扬民俗风情。
在考查目标的定位上更具有漳州区域教育发展的特色,试题的题源和题料也更具有较浓的漳州地方文化特色,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关注家乡的变化,关注家乡的历史、人文,关注家乡的民俗风情等方面。不少试题取材于漳州当地的人文材料或文学作品。试题十分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如听说能力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3题联系的材料是历史悠久的漳州木版年画。积累与运用的第8题联系材料富有地域特色,有助于学生了解漳州的物产和特色技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记叙文选取了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一座古城的记忆》,设置了让学生回忆漳州古城的古迹景点。如第19题,说说作者对漳州这座古城的记忆有哪些?第23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看法。这类试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对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意识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3、重视人文关怀,关注社会生活。
《语文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市中考试卷从形式到内容等方面都比较注重强化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使试卷透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比如:卷首充满关切的提示语,卡通插图提示,友情提示;运用着重号或加粗文字提醒考生要仔细审题等。“积累运用”第6题“七选五”,评卷时,挑选考生回答最好的五题计分。写作的考查,以选题作文的形式,给考生留下自由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抒真情实感,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试题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自然,关爱生命,关注社会,如阅读选文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人生体验。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设置,淡化了学生考试的概念,释放了学生紧张的心情,激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思维。
同时,试题注意紧扣时代脉搏,发挥材料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去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如第23题,以“漳州旧城改造”为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看法”,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的事件中,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第8题,“观察下面漫画,指出它所揭示的社会现象”,体现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第四大题《高山流水话古琴》,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背景,将学生的目光由封闭的课堂引向广泛的社会,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我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4、重视基础积累,注重名著经典。
试题的积累运用部分主要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积累与运用方面的试题,题型丰富多样,角度新颖,强调学生的语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尤其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试题材料的选择更加贴近中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语文既亲切平易,同时又认识到需要扎实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才能表达好。今年中考“阅读能力”的考查中,选取的阅读材料《方仲永》、《郑板桥集·补遗》(文言文)和《高山流水话古琴》、《一座古城的记忆》(现代文)。这些作品,有的是经典名著,有的是作家精心之作,无论是思想教育的价值还是艺术成就,都值得学生学习和模仿。题目的设置既有课文学习需要积累的知识,也有必须通过对所积累的知识的运用。如文言文阅读中的第9、10、11中的字词句,以及说明文阅读中的第14、16、17题,基本上是最基本的知识积累考查。
值得关注的是,试题加大了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和名著名篇内容的考查力度,分值为17分左右。考查方式既有简单的古诗文默写,也有在“听说能力”形式上对名著内容的考查,如第4题,“听下面一则《寓言故事》,写出它的寓意”。另外在第7题,专列一块对名著内容的考查,考查的范围虽都在课程标准规定之内,但是考查的篇目、内容、知识,可以说是历年中考之“最”。如,第7题,(1)《朝花夕拾》中,其中哪位人物(人物描写)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2)①简述“五行山下定心猿”(《西游记》)这个故事情节。②请你写出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名称。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深入阅读名著的内容,培养自己的概括、欣赏和感悟的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精华的积累和热爱,同时又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通过这些考查,可以让学生真正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了积极良好的影响。
6.作文淡化审题,强调真情实感。
纵观2009年中考作文试题,基本上没有设置审题障碍,淡化了文体要求,鼓励学生抒真情实感,着重考查学生的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作文题给出的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一道是命题作文“放假了”,这是学生习以为常[注: 习:习惯。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的一种真实而真切的读书生活“体验”,基本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谈”;另一道“ 才能优秀”虽然是半命题作文,但对于学生也没有什么审题障碍,稍加思考也能应对自如,他们都可以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这两道作文题给学生比较宽松的选择余地,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生活积累,有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个性,激发创造性。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形式,明显改变了以往话题作文一统天下[注: 天下:指全国。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多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构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泛指为少数人所霸占的某一领域。]的格局,学生对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可以各显身手,围绕他们如何正确对待人生,书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叙说心中情感,抒发自己积极健康的思想。这对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和感悟生活,大有裨益[注: 裨益:益处、好处。形容益处很大。]。
总之,2009年中考语文命题,无论从材料的选择,命题的角度,还是试题的导向等方面,都能够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在内容上突出对学生素养的检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
二、2009年中考质量情况分析
2009年东山县中考语文科三率综合排名表(表一)
县(市、学校)
学籍数
优秀数
优秀率
名次
优良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优良率
名次
及格数
及格率
名次
综合比
名次
全市
55654
5856
10.52
19798
35.57
28410
51.05
32.38
东山
2907
244
8.39
9
883
30.37
10
1494
51.39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7
30.05
8
苏峰中学
324
51
15.74
1
129
39.81
1
203
62.65
1
39.40
1
西埔中学
865
81
9.36
3
303
35.03
2
489
56.53
2
33.64
2
石斋中学
345
51
14.78
2
100
28.99
5
182
52.75
3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32.17
3
樟塘中学
186
8
4.3
5
54
29.03
4
90
48.39
4
27.24
5
康美中学
183
13
7.1
4
54
29.51
3
86
46.99
5
27.87
4
后林中学
138
5
3.62
6
25
18.12
9
61
44.2
6
21.98
8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杏陈中学
217
5
2.3
8
44
20.28
8
83
38.25
9
20.28
9
前楼中学
213
6
2.82
7
48
22.54
6
90
42.25
8
22.54
6
东山三中
392
7
1.79
9
88
22.45
7
169
43.11
7
22.45
7
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语文科“三率”及综合比与市平均值情况比较
今年全县语文中考优秀率(8.39)、优良率(30.37)、及格率(51.39)、综合比(30.05)与市平均值的比较,可以看出,除及格率超过0.34个百分点,其他优秀率、优良率以及综合都低于不到市平均值;名次也从08年的7、8、5、8位降到09年的9、10、7、8位。若与去年比较,除及格率外,略有提升。[2008年东山县中考语文优秀率(7.29)、优良率(28.57)、及格率(53.72)、综合比(29.86)]这就给初中全体语文教师敲响了“临界”的警钟。
2.各校“三率”及综合比情况比较
从表一可以看到:
a.苏峰中学中考语文“三率”及综合比均位居全县第一,呈现出“一枝独秀”,成为全县的“领头羊”,这也显示出他们历年常盛不衰的语文教学质量优势。语文“三率”及综合比前三名几乎集中在苏峰中学、西埔中学和石斋中学(除优良率第5名,第3名为康美中学)。这说明城镇教学资源相对优势的结果。
b.作为农村中学的康美中学,今年的语文优良率比较突出,超过个别城镇中学而名列第3位,即使在其它“三率”及综合比的名次比较,也成为全县农村中学的“排头兵”。今年东山三中的语文“三率”及综合比(除优秀率外),摆脱了“垫底”的尴尬局面。
c.值得引发大家反思的,是今年农村中学没有一所学校在“三率”及综合比方面超过全县的平均值,这是一个面上广、影响深的大问题,症结何在?另外,杏陈中学“三率”及综合比下滑之快,也应该查找原因,查摆问题,寻找出路。
三、今后教学的建议
综观今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和我县考试结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依据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努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践行好《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的五个方面的目标与内容,教学中一个都不可缺失,特别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落实,教学活动中要重内容,不要重形式。落实好语文课本教学,通过课本的教学,把语言的识字、写字、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之根培植好。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按照语文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一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汉字的书写,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二是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积累、诗文积累(包括名著)、文化常识积累、语言积累等,特别是语言积累,这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三是立足于文本。文本就是学生所接触的语言材料,主要是课本。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注重文本,认为中考不考课内的现代文,老师在教学中,不认真地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体悟语言,感悟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体现的价值,甚至连文本中出现的结论也视而不见[注: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这是阅读板块得分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因而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平时教学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质量。要大力开展“学洋思杜郎口经验,改革课堂结构模式” 等一系列语文教学改革,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学习和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明确初中语文教学和复习的方向,切实加强教学和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明确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进行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先进的教学理念统帅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以往熟视无睹[注: 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理所当然[注: 按道理应当这样。]的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改变那种重复练习的笨方法,关注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课堂教学实现双基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3.积极开展“内引外联”课题研究,拓展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仅在于有限的课内,还在于无限的课外,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注: 相行: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形成。一是要利用课堂内教师“教”的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其次是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立足教材,向课外阅读大量延伸。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拓展课外阅读,强化阅读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以教材为源点,多渠道开发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课外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对课内学习的有效有益的补充。
4.强化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能力。中考得分率高的重要支柱就是作文,有“得作文者得高分”之说。写作教学,要从最基本的规范语言做起,通过练笔或单项训练,训练学生能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要从最基本的文体训练做起,特别要重视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学会选材、安排详略,学会场面描写、细节描写;重视不同文体的基本构架、谋篇布局的训练等。保证每学期8大作文的落实,尽力做到全批全改。不抓写作基本篇数落实和基本功训练,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在抓好写作基本篇数落实和基本功的基础上,首先教师应安排大量的课外练笔活动,如日记、周记、片断描写,生活素材素描,一事一议一得等形式的小作文写作训练,逐步消化课内所学知识,使之内化为语言运用的能力。其次是明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时时关注生活,留意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素材;指导学生挖掘、提炼生活中的“动情点”,化为自己对家庭、自然、社会、人生的鲜活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笔下的假、套、空。
5.摈弃盲目性使用资料和“题海战术”,全面开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读书。要创设“班级图书角”,利用学校图书室,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多积累,少做题。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有意识地进行资料卡片的制作和名言名句以及词语的积累和摘抄,有意识地运用归类的方法,将积累的材料(比如名句)进行梳理,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记忆。把读与写有效结合起来,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自己立于中考不败之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