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注: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注: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注: 紧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但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注: 环堵:玶着四堵墙;萧然:萧条的样子。形容室中空无所有,极为贫困。]”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志趣。
对他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他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注: 喋喋:形容说话多;体: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注: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并不一样。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注: 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
第二个志趣——饮酒。五
第三个志趣——著文章。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他实际上是有痛苦的,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
对五
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也很欣赏道家所鼓吹的无为而治[注: 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独善其身[注: 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全文二百多字,语言洗练,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这就是陶渊明诗文的一大特色。
第二篇: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译文: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注: 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注: 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陶渊明《归去来兮[注: 归:返回。回去吧。指归隐乡里。]辞》(节选)
陶渊明的这首《归去来兮辞》主要抒发了作者远离官场,欣然归隐的心情,韵律优美,语言朴素,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而与这首《归去来兮辞》同样有名的除了《桃花源记》外,还有另一篇《五
从开头可以看出,五
无利无名,无荣无辱,无烦无恼。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以清贫自守,不愿出仕的黔娄生活也是如此,他的妻子曾对他做过高度的评价。而作者却巧妙地把这句话用来评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