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这个词语应该是我在这节课中用的最多的词语吧。我在讲到陶渊明的生活状况时做了一个假设,假设你向陶渊明一样衣着破烂,住的房子四方通风,不敝风日,吃饭有上顿没下顿,常常靠人接济,你会怎么做?我原以为学生会说向现实妥协,没想到的是几乎一半的学生脱口而出[注: 不经考虑,随口说出。]:“去死!”这么一致的回答让我震惊,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如此之差,或者是他们居然如此不谙时世。
于是只有补充关于陶渊明的背景知识,他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注: 择:选择。指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
看来必须好好教育一下这群不可一世[注: 一世:一时。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的家伙了,正当我准备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有个学生说出一句让我很意外的话,他可以活得那么骄傲,他可以在那么艰苦的状态坚持那么久,你们可以吗?有什么资格这么污蔑他,真是犯贱。于是我在这时候板书“安贫乐道”。锦衣玉食的生活谁都可以很潇洒,只有贫穷才能展现一个人真正的高贵品质,就像只有在你为难的时候才能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朋友是一样的,只有一个安贫乐道的人才是伟人,才是真正的大写的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不朽的人!
第二篇:
《五
《五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注: 章:条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注: 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