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通过活动,提高对战争的认识。
[课前准备]
1、推荐学生观看战争影片《南京大屠杀》、《最长的一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2、向学生介绍几本关于战争的书籍,提供有关网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确定选题
本次活动共分为四个专题:
“硝烟弥漫的岁月”(中国近现代战争)
“动荡不安的地区冲突”(伊拉克地区热点问题)
“文学与战争”
“寻找家乡的战争印迹”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其中一项作为自己的研究专题。同一专题的同学组成一个活动小组,以3—5人为宜,自主选出自己的组长。在组长的带领组织下,制定本小组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要切实可行,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二、明确活动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由教师、学生一起制定)
三、搜集、整理资料
组长起到组织与协调的作用,各小组认真展开活动。
活动中,每个人既要展开独立的研究,又要与本组其他组员及时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探究,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活动时间大致为两周)。
活动中,学生要将搜集到的资料及活动过程记录及时存档,以备老师、同学评价时使用。
四、小组活动
搜集资料的活动大多放在课外进行。
第二课时
一、明确要求
各小组选出参赛选手,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
成果鼓励丰富多彩,可以讲故事、编剧本,也可以展示搜集的资料、图片,还可以制作课件或编辑手抄报等等,只要有利于展示自己的成果即可。
选出一名主持人、三名评委(也可聘请历史老师做评委),进行知识、能力竞赛。
二、竞赛活动
(一)讲述故事
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黄继光堵枪眼;
刘胡兰宁死不屈[注: 宁愿死也不屈服。];
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
新四军北撤澉浦之战;
老英雄呼延灼勇敌金兵。
(二)知识抢答
每小组派一名参赛选手,分轮进行。
(各小题,均由主持人事先从其他学生上交的材料中选择准备)
第一轮:必答题:
参赛选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答对1题得lo分,超时或答错均不得分。
第二轮:抢答题
当主持人读完题宣布“开始”时,第一位举手的优先答题。第一位选手答不正确或答不完整,其他两位选手可进行补充,答对得10分,超时或答错不得分,题目作为观众题。
第三轮:风险题
设置10分、20分、30分等分值不同的题目,让选手选题回答,若答对即得相应的分数,若答错则扣掉相应的分数。
如:a、根据英雄人物,说出作品的名称及作者;
b、出示一首军歌,说出歌曲的词曲作者及时代背景;
c、给出一段历史资料,说明是哪一次战役;
d、给出影视片名,说出本次战役的名称及交战双方。
(三)文化展示
1、背诵诗词
每背出一首10分,越多越好。
如:《从军行》(王昌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田间)
2、说出成语
每说出一个3分,越多越好。
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注: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马革裹尸[注: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乌合之众[注: 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四面楚歌[注: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揭竿而起[注: 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打草惊蛇[注: 原比喻惩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用兵如神[注: 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出其不意[注: 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攻其不备[注: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 道:道义;寡:少。做事违反正义的人,一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胜败乃兵家常事
(四)口语交际
谈对战争的认识及感想。
1、五十年后,如果再发生战争,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出现哪些新式武器?
2、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三、学生评价
活动过程中,评委对选手回答的问题可进行简要评析。
活动结束时,评选出竞赛各奖项(如“优胜奖”“风尚奖”“口才奖”等)。
四、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大家搜集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历史、文学知识,对战争有了更深理解,提高了对战争的认识,培养了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活动中,各小组互相合作,共同探究,团队精神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