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学校
北京十四中
授课教师
李璐
课题
老王
课时
三课时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分析细节,理解老王的不幸与善良。
3、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悲痛和善良。
教
学
重
点
1、 复习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2、 比较老王的善良和作者的善良。
教
学
难
点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
学
过
程
一、 导入
1、 第二单元的的作品有什么共同点?这些文章都是写人的散文,写的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写的都是经常被我们误解、忽视,甚至直到失去才理解、才怀念的普通人的感情。
2、 朱自清把自己的情感凝聚在父亲的背影之中,鲁迅把自己的情感凝聚在阿长买的《山海经》中。而杨绛写的《老王》呢?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感情的焦点。那么,我们就进入她平实的语言中去,去体会一种新的感情的表达的方式。
二、 整体感知
1、 学生朗读第一到第四自然段。
2、 学生讨论:(1)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老王和我家人有哪些交往?说明什么?
3、引导学生找出平实的语言中突兀的地方,分析“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的含义。
恶病和营养不良一样,同样都是贫困的生活造成的,但是恶病很难治疗,而且名声不好,使人受到歧视。
4、学生朗读第五到第七自然段。
5、教师介绍文化大革命的背景。
6、学生讨论:(1)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老王和我家人有哪些交往?说明什么?
7、引导学生找出平实的语言中突兀的地方,分析“欣然”的含义。
生活更加艰难,为了还能凑合生活,老王高兴;心地依然善良,为了还能给乘客装保护装置,老王高兴。“欣然”以笑写悲,令人辛酸,令人同情。
8、一组学生朗读第八到十六自然段,其他学生画出描写老王的语句。
9、学生从老王的肖像描写中圈出印象最深的词语,在书边写感受。
10、学生讨论:“镶嵌”一词有什么含义?
用夸张、拟物的修辞手法,强调老王身体瘦弱僵直、行动困难的特点,说明老王已经病入膏肓[注: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11、学生讨论:老王已经病得这么厉害了,“我”怎么还写出“说得可笑些”的文字?
作者依然是在以笑写悲,回忆起老王的最后一面,她感到深深的悲凉、辛酸。
12、学生回答:有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当时的“我”的辛酸?
“我强笑说”这句话说明当时的“我”根本笑不出来,只是在勉强自己,露出笑容来招呼老王,实际上看到老王病重的样子,“我”心里是非常痛苦的。
13、学生讨论:除了辛酸,当时的“我”还有哪些思想感情?
(1)吃惊——大吃一惊地说;
(2)感动——数不完、好香油、大鸡蛋;
(3)担心——怕他摔倒、怕他回不了家;
(4)愧疚——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12、当时的作者杨绛只是为没请老王坐坐喝口茶水而感到抱歉,而知道老王去世的消息之后,她对老王的愧疚之情又加深了,这是因为什么呢?
13、学生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4、学生分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
[1] [2] 下一页
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含义。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关爱不幸的人,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作者长期对老王充满同情,回想起来,总觉得自己比老王要幸运,而对他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15、老王和作者杨绛都是这个社会中善良的人,他们的善良是否一样?为什么?
三、 小结
老王的善良是平凡人的善良,知恩图报,全心全意[注: 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很单纯,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经常被人忽视,却又会给人最深的感动。杨绛的善良是知识分子的善良,怀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带着自我反省的意识,很沉重,就像海天相交的地平线,可望不可即,吸引着人和社会前进。
四、 作业
1、 整理基础知识
(1) 注音:惶恐、荒僻、塌败、取缔、骷髅、滞笨、愧怍、镶嵌、侮辱、攥着钱、伛着身子
(2) 多音字:载、散、强
(3) 解词:滞笨、愧怍、镶嵌、伛着身子
2、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3、 自习第8、10课字词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