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李翠霞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会积极乐观对待挫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学生背诵诗句)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他描写月亮的一篇小短文。齐读课题。由题目,你能了解哪些内容?
二、介绍作者——苏轼。
苏轼(
三、自主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3、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
4、请学生对学生的朗读作评价。
5、学生齐读需要注意的句子,并再次齐读短文。
四、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课文。
2、在疏通文意方面你有哪些疑惑?全班一起交流。
男生齐读叙事部分,女生齐读剩余部分。
五、深入理解课文。
1、文中有一句写景的千古名句,找出来。
2、古人评价它说:“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下面我们也赏析一下这句写景名句。
齐读这写景名句。
3、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就是结尾的抒情议论部分,自己读读,并且通读全文。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月下的苏轼,会有哪些复杂的心绪呢?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苏轼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报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同学们设身处地[注: 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的想一想,如果是你,心情如何?(低沉、郁闷、萎靡不振[注: 萎靡:颓丧。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而苏轼表现如何呢?(旷达、豁达)
带着这复杂的心绪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
4、走近苏轼。
5、与苏轼共勉。作者是在政治漩涡中身心俱受伤害后被贬黄州的,在这样的逆境中,仍有赏月的悠闲,这对我们直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带来了哪些启迪?
(作者不沉溺于被贬的失意中,而是自己寻求解脱,这是一种旷达的胸襟。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也应积极、乐观,这样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试着背诵课文。
七、生活中,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挫折中,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从容。
八、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