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案
课标·教材·学情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
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明确学生是阅读行为的主体,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必须由关注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如何“学”——关注学生、关注文本、关注学习。
《芦花荡》是写于抗战时期的著名小说之一,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战争题材单元,与其他几篇同题材作品的相比较,以彰显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这里没有血雨腥风[注: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奋不顾身[注: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浴血奋战[注: 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的英雄悲歌;有的是清新明丽、诗意盎然的水乡气息和豪迈乐观、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指导学生进行小说阅读,努力让学生在个性化的解读与对话中,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
基础·重点·难点
1、 整体阅读,掌握“提防、直奔、寒噤、张皇失措[注: 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等词语的音、形、义;把握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基础目标)
2、 细读课文,领悟作者如何塑造“老英雄”形象、展现其英雄品格。(重点)弄清传奇英雄与传统英雄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把所握人物形象,进而探究孙犁小说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难点)
自主·合作·探究
导入:“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一位普通的老船夫,这一刻站在船上,带领我们一起穿过时空隧道,去重温抗战时期抗日英雄的故事。
出示课题:芦花荡
一、基础等级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测提防、直奔、寒噤、张皇失措”等词语的音、形、义。
2、 思考:
这是一片什么样的芦花荡?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 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情节:一次惊心动魄[注: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的护送 一场酣畅淋漓[注: 酣畅:畅饮,引伸为舒适、畅快;淋漓:畅快的样子。形容非常畅快。]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 一份对中国人民是英雄人民的真挚讴歌。
二、能力层级
重点探究
1、 认识“老头子”
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填写表格。
描写方法
例 句
品 格
外貌
语言
心理
行动
归纳“老头子”的品质,引出“英雄”的话题,提问学生:
你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学生畅谈。
ppt出 示: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生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提问:
你认为“老头子”是英雄吗?
2、 对话“老英雄”
精读相关情节,深入挖掘 “老英雄”的意义。
(1)、老英雄勇敢无畏,投身抗日爱憎分明[注: 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令人敬佩,他身上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2)、孙犁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位有缺陷的英雄形象?
出示孙犁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3)、品读景物描写,体会它与“老英雄”的关系。
三、发展层级:
[1] [2] 下一页
走进“荷花淀”的英雄
课后阅读《荷花淀》,思考在《荷花淀》中作者塑造了怎样的英雄形象,文中的环境描写与本文的风格有何异同。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