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年级:高一 姓名: 课型:新授课 撰写人:林红丽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文本的学习,让我们走进绘画艺术的殿堂,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对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技艺的赞颂之辞。
3.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习重点: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味艺术的多姿多彩,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剖析名画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积累整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给予( ) 标识( ) 肖像( ) 应和( ) 瘦削(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
诠释( ) 相契( ) 雾氛( ) 面颊( ) 抿着( )
衣褶( ) 摒弃( ) 轮廓( ) 怅惘( ) 虔诚( )
2.解释下列词语
摄魂制魄:
微晦:
相契:
摒弃:
3、知识链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1)了解作者: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他生前写给儿子傅聪的信,在作家逝世后被编为《傅雷家书》。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本文选自《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全书评述委曲精微、娓娓动听[注: 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实为艺术史著作中的佳作。
(2)达•芬奇简介:
莱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父亲安东尼奥律师认识到儿子的绘画才能,决定送他进佛罗伦萨艺术家委罗基奥工作室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接受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他科学的影响。
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注: 从来没有过的。]的巨型雕像。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
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了安慰他,请他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幅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51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 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应聘为宫廷画家。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
1503年 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1507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蒙娜丽莎》创作完成。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认为蒙娜丽莎给予观众的印象,即可以形容“瑶公特”的神韵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蒙娜丽莎的魅力,作者认为是从哪里来的呢?
2.作者是如何诠释蒙娜丽莎的微笑的?
四、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作者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性是怎样形成?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探讨了这种成因?
五、再读课文,品味鉴赏
作者全方位地为我们分析了这幅杰作的艺术特点,让我们在这件作品中看到了达•芬奇构图的谨严,让我们领略了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确神秘。那么作者在评论这种魅力的来源时用了哪些手法?请找出。
六、归纳总结,拓展提高
阅读最后一段,找出《蒙娜丽莎》这幅肖像之所以会成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使人难以忘怀的一幅肖像的深层原因。
七、作业:
1、完成学案
2、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和梵•高的《向日葵》,尝试写出鉴赏文字
参考答案:
一、1.
给予( j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标识( zhì ) 肖像(xiào) 应和( hè ) 瘦削( xuē )
诠释( quán ) 相契( qì ) 雾氛( fēn ) 面颊( jiá ) 抿着(mǐn )
衣褶( zhě) 摒弃( b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ng ) 轮廓( kuò )怅惘( wǎng ) 虔诚( qián )
2.摄魂制魄:打动摄制人的精神,形容一件事物很具有感染力。
微晦:微妙含蓄。
相契: 相吻合。
摒弃:舍弃。
二、尤其是一种“销魂”的魔力。(或者:超自然的神秘的魔力)
用一个词概括:销魂(神秘)
三、1.脸容的神秘。
2.(1)单纯地往上抿去的口唇是否微笑;(2)口唇上的皱痕是不是她本来面目[注: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上就有的;(3)假定她真在微笑,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温婉的微笑还是感伤的微笑;是快乐的标志还是童真的表现;(4)这种微笑会跟了情绪而转移。
四、作者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而这些因素都体现了达•芬奇高超的画技。这些方面包括蒙娜丽莎微笑的中心部位口唇的皱痕,扁长的眼睛和没有瞳子、毫无光彩的眼睛,稍有棱角的脸部轮廓,不十分规则的下巴,直垂稍曲的头发,沉静而单纯地安放在膝上的手,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的身体姿势,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等。
五、用音乐。音乐的魅力在于音符的恍惚不定。
作者借用音乐的道理来进行类比。莫扎特竟然让一个音符搅得心绪不宁,在终于将这个音符弹过之后才能安然入睡,可见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巨大力量,而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也正像音乐一样,具有莫测高深[注: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指处世的态度、或说话、文章的内容(多不用在正面,带贬义)。]的神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1)类比,如谈脸容的神秘时,与音乐中恍惚不定的音符的销魂魔力作比较,说明这种神秘的摄魂制魄的力量之大。
(2)对比,如在谈“达•芬奇是发现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时与波提切利作对比,说明两人的不同。
六、达•芬奇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他从来没有奇妙的偶发或兴往神来的灵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