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自学学案
制作人:
【走近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作者几十年来都保有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乡愁是根深蒂固[注: 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的人之常情[注: 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那无穷无尽[注: 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的故国,
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大陆,
壮士登高叫她九州,
英雄落难叫她江湖。
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
那下面早歇着的,
所有龙族。
还有几千年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
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从1949年到1974年,几十年间,作者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文化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剪不断的,跨越时空而来的,无尽的乡愁。
【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 ) 裾( )边黔( )首 仓颉( )滂沱( )
空濛( )蠕( )动 咬啮( )氤氲( )岑( )寂
幽黯( )羯( )鼓 寒濑( )舔舐( )啁啾( )
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
a.淋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蠕动 琐屑 安慰濡慕 潇潇雨歇
b. 淅沥 万籁 苔藓 忐忑不安[注: 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惊心动魂
c. 霹雹 缭绕 咀嚼 冥思苦想[注: 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皑皑白雪
d. 惊蛰 铿锵 弥漫 蠢蠢欲动[注: 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 沟壑纵横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
②氤氲:
③岑寂:
④蓊郁:
⑤寒濑:
⑥石破天惊[注: 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能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艺海拾贝】
乡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课文赏析】
隔不断的浓浓乡情
——《听听那冷雨》赏析
作为我国现代的著名作家,余光中的创作是多方面的。他既能写诗,又能写散文、评论,还有相当数量的翻译作品。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梁实秋曾评价说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听听那冷雨》就是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后收入作家同名散文集《听听那冷雨》中。
作家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注: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表现出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作家从雨,想到那一块久违了的土地——古老的大陆;从金门街到厦门街,从金门到厦门,想到了常州人,南京人,江南人,川娃子,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从杏花、春雨、江南,想到了方块字和古老的中国文化,“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慧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作家又从雨谈到了在国外的感受,要想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只能回到中国,“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接着,作家调动了一切感官——从听、观、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入手,极力写出雨中的诸多情趣。“听雨,只要不是石坡惊天的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处,更笼上一层凄迷了。”从古代得竹瓦,到今天的楼房,从中国传统式的房子,到日式的瓦屋,“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扣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最后,作家写道“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在艺术上亦有十分鲜明的特色。
首先,作品具有浓郁、幽远、深广的意境和浓重的思乡之情。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讲是乡土的,乡土性作为中国社会的本质属性之一,决定了这个民族对土地的重视与珍爱。”余光中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浓重乡土情怀的作家。他1949年去台湾,二十五年背井离乡[注: 离开家乡到外地。]的经历化成了幽远、无法割舍的情思。作家自己曾说“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在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因此,作品必然抒发作家思乡、恋土的情怀。在散文中,通过雨中幽远的情思,把作家对少年生活的回忆、中国大陆古老的文明、古诗画的意境与对现实生活的诸多感受,汇集在一起,编成了一曲委婉、悠长的歌,其中对故园、对乡土、对中国文化的赞美和追寻,像无尽的潮水一样涌来,创造出了幽远、深广的意境。
其次,作品想象绮丽而多变,并大量采用了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下雨是所有人都有过的生活经历。但是,作家却能从这平常的生活经历入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从雨中的金门街到厦门街,想到金门到厦门;从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子、江南人,到杏花春雨江南;从杏花、春雨、江南,到方块字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等等,作家极尽联想,而雨中的诸多感受——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诸多感觉方式和奇妙的比喻、烘托,更加深了作家思乡情怀的表达与抒发,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第三,作品的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融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具有极好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余光中具有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又接受了系统的白话文的训练,在创作中自然得心应手[注: 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既注意运用长短相间的句式,又注意通过双声叠字来增强乐感和节奏感,而绵密的想象和意向,更进一步渲染了散文的情趣。无论是大雨的滂沱,小雨的淅淅沥沥,再加上大量双声叠字——如“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罢沉沉地弹,徐徐地扣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再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使散文节奏明快,又典雅明丽,可与唐代诗歌白居易《琵琶行》现媲美。
【思绪飞扬】
一 、 经典古诗中的雨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归纳:心喜而雨润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心乐而雨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注: 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在玉壶。”
归纳:心苦而雨寒
蒋捷《虞美人?听雨》: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注: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归纳: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
二、描写雨的古诗
1.《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③霖:一连数日的大雨.④此句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⑤此句语出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⑥最佳音: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⑦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望岁:盼望丰收年成.
[鉴赏提示]
曾几(1084一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县),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提举淮南东路茶盐公事等职,后因反对秦桧议和被罢官.秦桧死,重得起用.他作诗以杜甫,黄庭坚为宗.语言轻快流畅,音律和谐,不事雕琢,也讲究字句的锤炼.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诗人欢欣鼓舞[注: 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写了这首七律.时为浙西提刑任上.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 "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2.《有美堂暴雨》 苏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这首《有美堂暴雨》是苏轼即景诗中的力作之一。有美堂,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杭州太守梅挚所建,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取的。欧阳修曾作《有美堂记》,时人也纷纷吟诗作文题吟此堂。《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初秋作。诗以雄奇的笔调、新妙的语言有声有色[注: 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地摹写了诗人于有美堂所见骤然而至的急雨之景。
开篇“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写暴雨来临前瞬息之间的情形:雷从地起,乌云遮天。这里,不写平地一声雷[注: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起,而写一声雷突然响自游人脚底,不写乌云遮天,而写密云压顶拨不开,造语新奇,形象生动,与彼地的情景相吻合。这两句写雷云交作,旨在渲染气氛,为下文写暴雨蓄势,有“笔未至而气已吞”①之妙。
紧接着,诗人以“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两句概括地写暴雨来临时的景象:风吹海立,飞雨过江。“吹海立”,化用了杜甫“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明献太清宫赋》)语意。诗人另有《和陶停公》诗“云屯九河,雪立三江”用以写雪,其表现手法与此相仿。这两句诗状难写之景、动态之物宛然在目,气势非凡,是脍炙人口[注: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的名句。前句写狂飙吹来,掀起滔天海浪,就像把大海吹得直立起来似的,用语奇妙,夸张而不失其真。“黑”写写足了暴风雨来临时天昏地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的现象;“立”字,极言风势之猛,活现了海浪汹涌之貌。后句写暴雨过江(钱塘江)而至,著一“飞”字,便使急雨之态跃然纸上[注: 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这场暴风骤雨[注: 暴、骤:急速,突然。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的磅礴气势,赫赫威力。显然,这里的暴雨与杜甫笔下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的绵绵春雨在美感形态上是大相径庭[注: 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的:前者给人以壮美之感,后者给人以柔美之感。
如果说,“天外”两句是粗线条地勾勒暴雨来临时的景象,那么,“十分”4句则是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地续写暴雨。“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两句,连用两个比喻写暴雨,取喻新奇贴切,分别诉诸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形象。前句写江水高涨,似突出江岸,就仿佛是斟满了的酒溢出了杯面。这看似在写水势,其实是从侧面写暴雨,以水势烘托雨势之猛、雨量之大。因为此刻江水高涨是天降暴雨所致。后句写急骤的暴雨声就像千根鼓槌急遽地敲打着羯鼓而发出的响亮之声。用这两个比喻来写雨势、雨量、雨声,便使本来有形的暴雨更为具体,从而给人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两句,化用典故与传说,从眼前的雨景想象开去。“谪仙”,指李白,在长安时贺知章号李白为“谪仙人”。“唤”句用唐玄宗召李白赋乐府新词,时值李白醉于酒肆,玄宗便令人以水洒其面使之醒来,“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②之事,显得自然妥帖,无艰涩生硬之感。“鲛室”,传说南海之中有鲛人(人鱼)室,鲛人的眼泪能化为珍珠。“琼瑰”,是珍贵的玉石,诗中既指雨点,又喻诗词佳作。这两句诗是虚写暴雨。诗人展开瑰丽奇特的想象,说有美堂暴雨犹如天帝要唤醒酩酊大醉[注: 酩酊:沉醉的样子。形容醉得很厉害。]的李白赋诗而洒的清水,又似倾倒了海中的鲛人之室,使珍贵的玉石一道泻了出来。这就写出了雨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点的晶莹透亮,也隐指天降暴雨之目的是要包括诗人在内的观雨者创作出诗词佳作来。诗人自己不是已写出《有美堂暴雨》这样妙语如珠的佳作来了吗?不难看出,诗人在这里写观雨者是采用了暗写,也即“于无人处见斯人”的笔法。全诗除开篇有“游人”二字出现外,可谓未曾写人,却“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注: 呼:叫,喊。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虽“不露情思,而情思愈远”的。如此巧妙地写暴雨,并由雨及人,令我们击节赞赏不已。
总之,这首诗摹写有美堂暴雨奇景,从暴雨前写到暴雨中,显示出诗人于堂内观雨的过程,线索清楚,脉络分明。诗中,写动态中的霹雳、乌云、狂风、海浪、江水、暴雨(包括雨势、雨威、雨量、雨声、雨点),写天降暴雨之目的,写观雨者,或明写,或暗写,或实写,或虚写,或正面出之,或侧面烘托,笔酣墨饱,如天马行空[注: 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般恣意挥洒,想象瑰丽,造语新奇,颇具“阳刚之美”。由此也可见苏轼雄健诗风之一斑。
3.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2)这首诗都运用了哪些手法?分别说明它们的表达效果。
1.(1)惜春之情。(2)“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万丝”比喻春雨,写出了春雨的轻柔和细密。“含春泪”“卧晓枝”是拟人,写出了芍药蔷薇经雨后的娇弱的状态。
4.《清平乐.咏雨》 王夫之
归禽响暝,隔断南枝径。不管垂杨朱小迸,滴碎荷声千顷。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谁信碧云深处,斜阳仍在天涯。
5.《大浦》 周邦彦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粘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频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双泪流、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三.古诗中描写雨及雨中景物的句子:
1.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晋 张协《杂诗十首》)·
2. 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南朝陈 张正见《后湖泛舟 》
3. 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僧 志南《绝句》)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4.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 杜枚《秋思》)
5. 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唐 戴叔伦《宿灵岩寺》)
6.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 刘长卿《别严士元》)
7.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8. 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唐 杜荀鹤《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
9. 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唐张谓《郡南亭子宴》)
10.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 韦应物《滁州西涧》)
11.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宋 赵师秀《有约》)
12.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宋 欧阳修《田家》)
13.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宋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一)
14.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15. 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宋 陆游《大风雨中作》)
16.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明 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17. 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初。---(清 查慎行《登宝婺楼》)
18. 风雨如晦[注: 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鸡鸣不已。---(《诗郑风 风雨》)
19.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唐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2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注: 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21.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尘雨打萍。---(南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22.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 陈与义《春寒》)
23.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注: 欲:将要。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
24.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5.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宋 徐俯《春游湖》)
26.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元 虞集《听雨》)
27.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8.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9.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30.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
31.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32.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3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4.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5.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36.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王维:《山居秋瞑》)
37.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38.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9.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40.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五代前蜀·韦庄《谒金门》)
41.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宋·秦观《好事近·梦中作》)
42. 月胧胧,一树梨花细雨中。---(宋·陈克《豆叶黄》)
43. 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清·郑燮《浪淘沙·暮春》)
44. 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元·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盍西村《越调小桃红·临川八景·荷塘雨声》)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