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3.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为革命舍身忘死坚贞不屈[注: 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的高贵品质;
2.领悟作者爱憎分明[注: 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的坚定立场,坚忍不拔[注: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的战斗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
作者及背景(参考基础训练)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预习检测
1基础知识
竦身 涅槃 戳穿 吮血 挈妇将雏 缁衣 信札 客栈 镣铐 偈子
[1] [2] [3] [4] [5] 下一页
隐约其辞
郑重其事
延口残喘
明珠暗投
情随事迁
人心惟危
急于事功[注: 指做事急于求成。]:
2讲讲文章中的三个典故。
二整体感知(参考基础训练28页)
1解题
2理清脉络,归纳主题
第一部分(记叙为主)
第二部分(记叙为主)
第三部分(记叙为主)
第四部分(记叙议论)
第五部分(议论抒情)
主题
三品味探究(勾画朗读-----分组品味互评)
第一部分
1、为什么纪念五个青年作家是“为了忘却”,“倒要将他们忘却”?这里所说的“忘却”该怎样理解?
2、为什么不说“将悲愤摆脱”,而说“将悲哀摆脱”?
3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不敢”“不愿”“不屑”三者有什么区别?
4、“民众”与“国民”有什么区别?白莽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词,说明他什么样的爱憎情感?
5作者与白莽有过几次交往?从中可以看出白莽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部分
1、鲁迅说“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2 柔石具有什么性格、鲁迅是怎样来表现柔石的“硬气”而“迂”的性格?
第三部分
1、“但不久,他们竟一同被捕,我的那一本书,又被没收,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了”这句话与上文有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部分
1、“其时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的夜间,而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这句话连用两个“竟”字,这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为什么要讲《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
3、默写“惯于长夜……”这首诗并赏析
4、为什么说到白莽遇难之后引用“生命诚宝贵”这首诗?
第五部分
1、“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感情?
2、“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是什么意思?
3、“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作者“懂得”了什么?
4、“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是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几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层含义?
成果展示汇报交流(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我学到了:1典故的分析
2
3
4
反馈练习巩固落实
一 本文用杂文笔法,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抒情,调动了多种表达手法,因而成为一篇情文并茂的记实性散文。它之所以感人至深,原因有(结合课文适当举例。):
1. 有感而发。作者压在心中的悲愤已整整两年了,写出来气贯长虹[注: 贯:贯穿。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穿过彩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
2. 详略得当,主次勾连,浑然一体[注: 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3. 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内容深刻细致。
4. 语言朴实,深刻、含蓄,抒情激越,议论精当。
二写做训练
要求:(1)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一件小事;(2)必须写你亲眼见或耳闻的事,不可胡编乱造;(3)300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字左右,课内完成。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