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导学案(一)
编制人:肖树菊 审核人:胡昕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 复习诵读《孔雀东南飞》,《齐桓晋文之事》;
2. 把握二篇文章中的重点知识点,包括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实词,常用虚词;
3. 背诵默写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句段。一定做到正确无误。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习难点:
目标2、3
复习方法:
诵读法,点滴积累记忆法,思考讨论法(不能解决的疑难知识点)
知识衔接:
1.《孔雀东南飞》中出现了“偏义复词”(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如:“昼夜勤作息”中“作息”原意为“劳作和休息”,这里“息”无意义,专指“劳作,劳动”),这种词类现象在文言文的学习诵读中会经常见到。
2.副词“相”的用法也极具有代表性
相见常日稀:副词,翻译为“互相”
及时相遣归: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翻译为“我”代指刘兰芝
好自相扶将: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翻译为“她” 代指焦母
誓天不相负: 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翻译为“你” 代指刘兰芝
3.本课还出现了“见”的多样用法,也极具有代表性
渐见愁煎迫:表示“被”忧愁煎熬
君既若见录: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记挂我”
( 如:李密《陈情表》中“慈父见背”;日常话语中的“见笑,见谅,见怪”等)
相见常日稀:翻译为“见面,看见”
[1] [2] [3] [4] [5] [6] 下一页
4.《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知识点是本册甚至是五模块的重中之重
宾语前置句种类多样: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b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牛何之?
(《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
c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如: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
(第一模块《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学法指导:
《孔雀东南飞》是标志着汉乐府叙事诗发展到最高峰的一首最长的五言叙事诗,考察背诵默写即为重点。在文后要求背诵的12段中,第9段尤为重要;除此之外,还应熟记一组意象相同,含义不同的句子:“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和“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本文重点知识点也应注意,要把握特殊句式中的被动句(为仲卿母所遣),介词结构后置(仕宦于台阁),判断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东南,心,手巾,日),名词作动词(市),形容词作动词(全),使动用法(煎,荣),意动用法(利),
古今异义(可怜,教训,区区,逢迎,交通,自由,共事,处分,婚姻,便利),一词多义(相,见,故,会,为,遣)
《齐桓晋文之事》篇幅较长,但最后一段极为重要,不仅名句多,知识点也多,应熟练默写;除此之外,还应熟记孟子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这一课中文言知识点也应熟练掌握,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 ,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通假字,词类活用,多义词(若,然,抑,之,王,是),尤其注意区分
1、宾语前置句:
a.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b.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何由知吾可也?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牛何之?
d.夫子之谓也。
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2、主谓倒装: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甚矣,汝之不惠。美哉,寿矣。)
复习检测:a层级检测题
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胡龁( ) 无以,则王( )乎 彼恶( )知之 褊( )小 予忖度( )之 便嬖( )不足使令于前 莅( )中国 商贾( )皆藏于市 吾惛( )不能进于是矣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殆( )有甚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的词
a、吾不忍其觳觫 b、仰不足以事父母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①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②盖亦反其本矣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①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②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③然后从而刑之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①莫之能御。
②何以异?
③树之以桑。
④臣未之闻也
b层级检测题:
6、《孟子》的语言言近旨远[注: 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生动诙谐,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简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注: 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的成语,流传至今。请指出下面的语段分别被概括为什么成语。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注: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而不见舆薪。”
概括成语为:-----------------。
b、“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概括成语为:---------------------。
7、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注: 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注: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收成不好 b、填然鼓之 鼓:战鼓
c、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学校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教导(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兵器接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
b、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
c、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武器随着部队逃跑了。
d、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头发花白的人,不用在路上背东西了。
b、头发花白的人,不必用头在路上顶东西了。
c、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肩扛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d、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完成《高考瞭望》p52_53的5——10题
p58__59的5——10,基础知识1题,阅读鉴赏全部。
学习反思
作业布置:
1.复习诵读《沁园春》《离骚》《逍遥游》《唐诗三首》;
2. 熟练默写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句段。一定做到正确无误。
3.把握诗词意象,理解诗人内心情感,解读诗词。
上一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