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的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二册中的内容。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说的是树木有根,根扎在泥土中,树木是靠根吸收水和养分的。课文按照“做梦的起因——做梦——从梦中醒来”的顺序写的。课文形式活泼,富有情趣。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本课生字生词,认识“三点水旁”和新笔画“横折弯”。认读7个字,书写渴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知道小树扎根在泥土中,靠根吸收水和营养。懂得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长处,自己也有长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小树的心情变化。学习生字“喝”、“渴”。
教学难点:理解“小树为什么从梦中急醒了?
二、学情分析
孩子们能运用汉语拼音这个武器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非常吸引他们,他们觉得这篇课文很有趣,所以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他们初读课文后,能根据课题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已初步形成质疑解疑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我从学生熟悉的梦谈起,引出课文内容,通过读,看,结合生活实际,补充材料等方法,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懂了课文,知道了树和许多植物都是靠根吸收水和营养的。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长处,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长处。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板书“梦”字)认识它吗?今天要学的课文在讲谁的梦?(板书小树)今天,我们就学习第6课——小树的梦,齐读课题。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从学生熟悉的梦引入课题,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学生初读课文后,抓住重点生字进行重点地指导。例如教学
渴 喝 这两个生字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①读一读,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点:右半部分相同。
不同点:偏旁不同,“渴”是三点水旁,“喝”是口字旁)右下边笔顺要记清楚,老师带领学生书空。
②怎样区分这两个字呢?“渴”为什么是三点水旁,“喝”是口字旁?
小结:心里想水就是“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张开小口才能喝,所以“喝”是口字旁。
师:看这两个字跑到句子中来了,能读清楚吗?
③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它渴了,想喝水,可自己是用根喝水的呀!
(生练习读,指名读。)
师:写一写,你会记得更牢。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漂亮呢?
④指导书写(课件出示田格范字)
a.渴、喝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左窄右宽,右上和右下宽窄也不同,上窄下宽要看清。
b.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压住中线的笔画。
c.教师示范写“渴”,师边示范写边叙述书写要领。
过渡:“喝”和“渴”一样,都是左右结构。
d.生练写“喝”、“渴”,描一个“渴”字,用心体会结构。
通过音形义写的有机结合,让孩子们在读文中识字,从而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与课文的融会贯通[注: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师:让我们把这些字词送回到课文中去,再轻轻拿起书,走进它的梦里,认真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小树到底梦见了什么?
1、生朗读课文,汇报。随机板书:没了根 追问:你从哪知道的?
出示句子:
它梦见自己没了根,就高兴得跑哇跳哇。
2.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练习说话:
你就是那棵小树,你梦见自己没了根就高兴地跑哇跳哇,你跑到树林里 ;(生填空)
你梦见自己没了根就高兴地跑哇跳哇,你跑到公园里 ;
你梦见自己没了根就高兴地跑哇跳哇,你跑到商店里 ;(生填空)
你梦见自己没了根就高兴地跑哇跳哇,,你跑到山坡上 ……
师:没有了根,你自由吗?高兴吗?用你的读告诉大家。指名读,评读,一起读。
3、看课件情境加教师叙述:小树梦见自己跑到了山坡上。火红的太阳挂在天空,又晒又热,小鸟儿躲进了树荫,小草被晒得低下了头,小蝴蝶也藏到了花瓣下……没了根的小树,你跑累了吗?渴了吗?随机板书
想喝水
出示句子:
过一会儿,小树渴了,想喝水。可自己是用根喝水的呀!根没有了,怎么办呢?
生读一读,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师随机完整板书 口渴了 想喝水
指名读,评读
师:你真是一棵着急的小树。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我采取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练习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指导学生的朗读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小树为什么从梦中急醒了。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正因为小树羡慕小花鹿能跑能跳,所以做了这样一个梦。这场梦啊,可让小树深深体会到了没有根的烦恼。让我们再轻轻地拿起书,再一次走进小树的梦。去读读这篇课文吧。
2.第二天,小树又看见小花鹿蹦蹦跳跳地跑,它会想什么,说什么呢?生说一说。
3.课文说小树是用根喝水的,可是,根在深深的地下,怎么能喝到水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资料。
在课文的结尾处展开想象,让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长处,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长处。这是对课文中心思想的升华,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所揭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