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编写教师 王冰 审核人 使用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疏通文章,掌握关键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4、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二.自学指导
1.2分钟看完作者简介及背景。
2..用5分钟时间大声读课文解决字音。
3..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三.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注: 归:返回。回去吧。指归隐乡里。]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注: 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注: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四.自学检测
1.找生读课文。
2.找生翻译。
五.知识点拨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
“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流畅,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雅”:译文简明、生动、优美,能准确体现原文风格。
“信、达”是基本,“雅”是在“信、达”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较高要求。
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直译”和“意译”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是“留、补、换、调、删”。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官职名、事物名、时间等,可以保留不翻译。
补:文言文存在很多省略成分,最常见的是主谓宾。
换:在翻译时,把古汉语换成现代汉语。
调:文言文中,有多种倒装句。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2.意译。有些文言词句,直译出来后,意思不明确,尤其是使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的句子,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意译。
六.当堂训练
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1)豁然( ) (2)俨然( ) (3)阡陌( )( )
(4)问津( ) (5)邑人( ) (6)诣太守( )
(7)垂髫( ) (8)发髻( ) (9)两鬓( )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 )来问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便yāo( )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yuán( )溪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xún( )病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欣然ɡuī( )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suì( )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b.率妻子邑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c.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d.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e.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4. 填空。
陶渊明又名______,字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诗《______》,首句是“种豆南山下”。
5.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