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课 型: 学法指导课
授课时间: 二00四年五月 日
授课地点: 舟山中学
授课教师: 柳 锴
教学理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基本构想
若想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就必须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本次教学活动就是想以读本中的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为例来引导学生研究一下精读文章的方法。课堂上将就课文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教会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研读课文的基本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讨研读课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可以使用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的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 讨论点拨
教 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
点石成金[注: 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的故事
第一步
初读文章,了解阅读对象。
通读文章及相关资料,初步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
扫清外围,解决相关问题。
(1)扫除相关的字词障碍
标准:
★不会读的;
★不会解的,
★容易错的。
途径:
★借助书本上的注解。
★借助旧有的知识储备。
★借助有关的工具书。
(2)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
●关于作者的相关情况
常规知识
生活经历
思想演变
创作风格
成就影响
……
●关于文章的相关情况
文章写作的有关背景
文中涉及的人物事件
文章使用的文体特点
该文章在作者作品中的位置 人们对这篇文章的评论评价
……
要求
要善于发现,善于联想,善于提问,善于研究。
例证
王维的名与字的关系,王维的才艺等。
讨论
掌握背景资料有什么作用
第三步
精读文章,吸取有用的养分。
第一:
整体感知
●把握文意。
(把握写作意图)
一封邀友人同游的邀请函。
●理清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今日的活动及原因(故山殊可过、不敢相烦)
记述今日所见(冬夜清幽图——独游)
回忆昔日活动(仄径清流图——同游)
设想来日情形(春日生机图——同游)
真诚的邀请与期待(非子不相邀、是中有深趣)
第二:
深入领会
●揣摩品味。
抓住精彩段落,明确欣赏角度,反复诵读体味。
●借鉴吸收
作业之一:写作——分别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将两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将两段文字进行合理的扩充。
③模仿两段文字另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④将两段文字背诵下来。
第四步
扩展阅读,巩固学习成果
是能力的巩固迁移
是视野的拓宽补足
作业之二
阅读
第一,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验证
《唐诗三百首》中王维的诗歌。
重点推荐《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终南别业》
《青溪》
第二,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比照
重点推荐
——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
——曹 丕 《与吴质书》
结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法作舟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预习指导
预习作业
一、通读全文(包括注释及评价)。
二、了解一些关于作者王维的情况。
三、试着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
四、分析全文写景的特点。
补充资料
注释
猥不敢相烦——猥:自己表示谦卑的语气。
辄便往山中——辄:就。
辋水沦涟——沦涟:水面因风而起的圆形波纹。
多思曩昔——曩昔:从前,同义复词。
麦陇朝雊——陇:田中高地。
非子天机清妙者——天机:天性,天赋的性灵;清妙,超俗高妙。
译文
将近腊月的下旬,天气和风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所以我不敢打扰,于是就前一个人往山中,在感配寺休息,和山里的僧人吃过饭就离开了(感配寺)。
往北走渡过灞水,清澈的月光映照着城郭。晚上我登上了华子冈,(俯瞰)辋川,只见辋水泛着波纹,在月光辉映下,一起一伏的荡漾着。略有寒意的山中,(看)远处的灯火,在树林外忽明忽暗。深暗的街巷里有狗在叫,声音像豹子一样。村子里晚上用杵臼捣谷(的声音)又和稀疏的佛寺钟声交错。此时我正静静地独自坐着,旁边正有僮仆默默地陪伴。(静坐中),不禁回忆起往昔朋友相聚、携手唱和,走在那狭长的小路上,来到那清澈的河水边(的情形)。
等到春天来的时候,树木抽出了新枝,草把大地铺得绿茸茸一片,朗润的山峦清新可爱,很可以观赏了。(那时),河面上,有轻捷的小白条鱼跃出水面,白鸥张开翅膀自由自在[注: 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地飞翔;原野上,露水润湿了水边草地,早晨,雉鸡在麦田里呜叫着。这种景色已经不远了,(那时)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不是您这样性情高远的人,我怎么能够用这种闲事来邀请呢。只是这里面有妙趣啊,怎能忽视!因为信是托驮药材黄蘗的人带去的,所以就不一一详述了。山中人王维书。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习资料
文章精读“金手指”第一步——初读文章,了解阅读对象的情况。
通读文章及相关资料,初步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知己知彼[注: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百战不殆[注: 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文章精读“金手指”第二步——扫清外围,解决相关问题。
这种问题一般有两类:①相关的字词障碍
②必要的背景资料
途径:●借助书本上的注解。
●借助旧有的知识储备。
●借助有关的工具书。
扫除相关的字词障碍标准:★不会读的;
★不会解的,
★容易错的。
●关于文章的相关情况
——文章写作的有关背景
——文中涉及的人物事件
——文章使用的文体特点
——该文章在作者作品中的位置 ——人们对这篇文章的评论评价
……
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关于作者
[1] [2] 下一页
的相关情况——
——常规知识
——生活经历
——思想演变
——创作风格
——成就影响
……
从那里获取这些信息?(途径)
a:旧有的知识储备。
b:相关的书籍资料。
●介绍古典文学的工具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古文鉴赏辞典 ●互联网上相关的网站、网页 ●其他
——君子善假于物也!
要求:
一是多了解,二是多研究。
要善于发现,善于联想,善于提问,善于研究。
文章精读“金手指”第三步——精读文章,吸取有用的养分。
精读文章,有两个步骤:
第一:整体感知。
●把握文意。(把握写作意图)
一封邀友人同游的邀请函。
●理清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今日的活动及原因(故山殊可过、猥不敢相烦)
记述今日所见(冬夜清幽图——独游)
回忆昔日活动(仄径清流图——同游)
设想来日情形(春日生机图——同游)
真诚的邀请与期待(非子不相邀、是中有深趣)
第二:深入领会。
●揣摩品味。(抓住精彩段落,明确欣赏角度[文体特点、形式内容],反复诵读体味[身临其境[注: 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研究品味——
距离变化
视角变化
动静变化
感官变化
光线变化
景物特征(内容)
描写方法(形式)
冬夜清幽图
春日生机图
●借鉴吸收。
作业之一:写作——分别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将两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将两段文字进行合理的扩充。
③模仿两段文字的风格另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文章精读“金手指”第四步——扩展阅读,巩固学习成果。
是能力的巩固迁移 是视野的拓宽补足
作业之二:阅读
第一,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验证
——《唐诗三百首》中王维的诗歌。
重点推荐《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终南别业》
《青溪》
第二,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比照
——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
——曹 丕 《与吴质书》
附:关于王维
●常规知识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苏轼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注: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注: 指画里富有诗意。]。”
王维,不但诗歌创作卓有成就,还善于绘画,精通音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多才多艺[注: 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的诗人。
王维是杰出的音乐家,熟娴音律,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当了为皇家主管乐舞的官;
王维的绘画也极见功力,山水、花鸟、人物样样精通,特别拿手的是山水画。明代董其昌推尊他为山水画“南宗”鼻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生平简历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九岁即能写文章。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 十九岁举解头,二十一岁中进士第,被任命为大乐丞(为皇家主管乐舞的官)。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遭贬谪。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734)年诗友张九龄为中书令(宰相)。王维被任命为右拾遗、监察御史。
三年后,张九龄被贬,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另一方面又不能决然离去。于是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五(756)年,安禄山判乱,带兵攻入长安,王维被安禄山抓获,被迫出任伪职。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同时他弟弟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得以从宽发落[注: 发落:处分,处置。指处罚从宽,轻予放过。],只是降了他的官职。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761)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王维的思想
王维的思想,以张九龄罢相为界限,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他接触的社会生活面较为广阔,具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
后期由于叛乱中受牵连,政治上遭挫折,就日趋消沉,在佛教和山水中寻找寄托。
●王维的创作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在唐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维的诗,保留下来的有四百多首。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在他的田园诗里,农村的景物被表现得那么清澈、明净,田园生活变得那么平静、安详。在这些以静穆为基调的田园景物中,野老、牧童、浣女活动的影子,也像水光山色一样被诗人安排得和谐而又闲适,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注: 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渭川田家》、《终南山》、《山居秋暝》等都是脍炙人口[注: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的作品。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歌善于捕捉景物的形象特征,并熔诗歌、绘画、音乐于一炉,构成独到的意境。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说出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
●王维与佛教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维摩诘,梵文 vimaiakirti。
音译: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
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他是著名的菩萨,是一位得到释迦牟尼佛称许的大居士。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以观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据史料记载,王维侍母以孝顺闻名,他的母亲虔诚信佛三十多年,这对王维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王维的辋川别业
辋川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城西南约5公里的山谷间,因其“水沧涟如车辋”,故得名。初唐诗人宋之问曾建蓝田别墅于此,后被著名诗人王维购得,在此隐居。
那时的王维亦官亦隐,奔走于朝政和山水之间。官场失意,让诗人饱尝了潜隐于心底的痛苦,于是,他来到辋川采集清雅。归隐生活的恬淡闲适和悠情逸趣,让诗人觅得一份解脱。辋川的这份空寂,抚慰了诗人的心——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存在着一个广阔地带,人奔走其中,可能才会活得好一点。
隐居期间,王维不仅写下了《山居秋暝》、《积雨辋川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以及《辋川集》(20首)等名诗佳作,通过对山水风光的描写,来反映作者的隐居生活和情感
王维隐居的蓝田辋川,由于隐蔽,曾建军事工厂于此,因此早先很少有人到过。岁月不留痕,今天辋川已经开始干枯,自然生态也大受破坏。辋川别墅早已不复存在,自然美景也今非昔比[注: 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惟有当年王维手植的银杏树,依然枝繁叶茂。
●王维轶事
①《旧唐史•王维传》云:“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 《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只根据画中乐师们的姿态,便可准确断定正在演奏的曲目是《霓裳羽衣曲》,且正好是第三叠第一拍,这足可证明王维对绘画及音乐是何等的精通了。
②王维十九岁的时候,赴京兆府,试举解头。
《集异记》记有这样一段传说:“维未冠,文章得名,妙能琵琶。春之一日,岐王引至公主第,使为伶人,进主前。维进新曲,号《郁轮袍》,并出所为文。主大奇之,令宫婢传教。召试官至第,喻之作解头登第。”
这则故事是说,年少的王维不仅因文章得名,还弹的一手妙好的琵琶,甚得歧王的激赏。歧王亲自带他到公主的府第,让他扮作伶人,并演奏自己作的《郁轮袍》曲。公主大为惊奇,不仅令宫婢传教王维的这首新曲,还特将考官召来,内定王维登第。少年王维解头登第的“内幕”,原来是到公主府上弹奏琵琶。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