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让我们一起欣赏两个电影片段,[播放《美丽的大脚》]
在这两个片段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尘土飞扬的黄土地,干燥的气候,落后的教育; 听到了质朴而爽朗的笑声,粗犷豪爽的秦腔。 然而,就在这片苍茫的黄土地上有一座古老的城——[板书:西安 城] 有没有同学到过西安?西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请同学简单叙述]
西安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座城呢?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陕西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写《西安这座城》。[出示《西安这座城》请大家翻开课本,老师在黑板上写的课题差两个字,“这座”能否省去这座两个字呢?[板书:这座]
解读课文
1、阅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作家贾平凹笔下最能概括西安这座城的语句。[让学生阅读后找出,进行交流,学生活动然后提炼出两句并板书]
明确: 最具古城魅力 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西安是最具古城魅力,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这一特点的? 明确并板书:建筑 文艺 西安人
3、作者写了哪些的建筑?[请同学找作者所写的有关西安建筑]
[展示保持完好的古城墙照片]你觉得这些建筑有魅力吗?
[展示残破的古城墙照片] 与其说是古城墙到不如说是一段废墟,对吗? 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位朋友,他到过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城市,有一次在闲聊中,他对我说:“面对日新月异[注: 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的大都市你不觉得西安不显得有些羞涩和落伍吗?” 你认为呢?[老师随机评点]
保持完好的古城墙:这段古城墙保持完好,那女墙、垛口不就是在向人们诉说着有着13朝古都历史的西安的骄傲和自豪。
历史就在眼前,正如作者所说“你突然感到历史并不遥远,以至眼前飞过的一只并不卫生的苍蝇,也忍不住怀疑这苍蝇的身上有着汉时的模样或是有唐时的标记!
古城墙:这是西安近郊的一段古城墙,它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下,依如余秋雨先生笔下文明的碎片,它是历史的见证,它传递着历史的古意,谱写着历史的辉煌。
我是这样告诉朋友的: 西安犹如一位沧桑的智者伫立在黄河岸边,用他深邃的目光启迪着善于思考的人们。晨钟暮鼓[注: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催人奋进,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千年的辉煌、东方的神秘,熔铸着历史的古意,西安她一点也不显得羞涩和落伍!它具有无限的古城魅力!
4、这些建筑是西安凝固的历史,而西安的文化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
西安有哪些文化呢?[让学生齐读这一段]
该段有这么一句:演和看都宣泄的是一种自豪,生命里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我每次到西安必去一个地方——碑林 [展示碑林图片]
解说碑林:这是中国最大的历代碑刻聚集地,篆书的遒劲与大气、隶书的竣逸和洒脱,楷书的端庄大度,行书的活泼流畅,草书的灵动自如,汉的海风之格,魏晋的雄强之气,唐的山骨之度,这是历代的文人墨客盛大的聚会,他们彼此对话,默默交流,遥遥辉映,碰撞的是心智,传递的是智慧。
难道这宣泄的不是一种自豪,生命里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吗?这些地方文化是西安人的心灵慰藉,它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5、西安的建筑、文化是最具魅力的,那么创造这些的西安人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概括回答] 憨厚、质朴、率真、有忧患意识
作者说: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有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板书:旧的文物 新的象征]
为什么说是新的象征? 过去 [文物] ———— 现在 [象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有这样的西安人才创造了西安悠久的历史,灿烂 辉煌的往昔,西安人秉承着这种生生不息[注: 不断地生长、繁殖。]的精神,有对现实的思考,有对未来的忧患意识,在国家西部打开发决策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安的未来不是梦,西安的明天会更美好!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的魂魄所在地。
6、[介绍作者] 贾平凹,陕西商州人,当代著名作家,著有《浮躁》、《废都》及反映陕南地域风情的系列散文等文学作品。
面对最具古城魅力,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的西安这座城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感呢?[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五段]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西安对作者生命的意义?
明确:一切都在与历史对话,调整我的时空存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为什么呢?
[2]暗淡了刀光剑影[注: 隐约显现出刀剑的闪光和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远去了古角铮鸣,岁月啊带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却铸就了历史的永恒!
[3]再到西安城西的霍去病的墓前去看一看吧,夕阳下的骏马远视,无不深情地凝视着这片撒满热血英雄的土地,难道不是在等候一代武将拓疆卫土归来的身影? 难道这不是在与历史对话? 怎能不调整我的时空存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面对西安这座城作者才一往情深[注: 指对人或对事物顷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的说:我生不在此,死却必定在此,当百年之后[注: 死的讳称。]躯体焚烧于火葬场,我的灵魂随同黑烟爬出了高高的烟囱,我也会变成一朵云游荡在这座城的上空的。
[板书:生不在此,死却必定在此]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走进了西安这座城,走进了作者贾平凹那浓浓的西安情结,同学们当我们走出西安城,回首凝望,你想说些什么呢?
文章主旨
通过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洋溢着浓浓古意曾是中国历史上13个王朝的首都—西安,说明西安最具古城魅力,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表现了作者对古城西安的热爱,以及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痴迷和自豪。
写作思路: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作者的西安情节。作者先写自己曾在陕南乡下之梦,缘及城中古树岁月随感,然后再写关中地区的一段民谣,折射出这片土地上的人俗风情,传递自己对西安古城热爱的浓郁之情。第二部分即第四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洋溢着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古都西安。作者先写曾是13朝国都的西安虽饱经沧桑[注: 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却风范依存最具魅力,接着介绍了别具特色排列有序规划整饬的西安古建筑,然后介绍了西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方言、及人民的生活习性,最后介绍了西安人杰地灵[注: 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且人们具有忧患意识。进而说明“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韵,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的是一个新的象征。”第三部分即最后一段,写作者与西安古城已融为一体,卒章显旨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
写作特色
条理清晰,事例翔实语言简练朴实蕴意深刻是本文的主要特色。 作者从自己的生活入手,联系地方民谣,自然切题娓娓道来,语言晓畅朴实,然后从建筑、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方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性及人杰地灵等不同的角度条分缕析[注: 缕:线;析:剖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地去描摹古都西安,朴实凝练的语言中渗透着中国历史的古意。点滴的岁月之悟,在作者的生活中演绎着浓浓的古都情节,洋溢着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痴迷和自豪。
教学目标:
①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它对西安人影响②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③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内涵。
④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流露出的对西安城这座文化名城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①概括提炼西安城的特点和西安人的特征以及具体表现。 ②分析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对西安人影响。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1、预习提纲 ①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②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文章。
2、教学设想:
首先拟用多媒体展示西安城的名胜古迹,然后简要地介绍西安城悠久的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同学们对西安城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进入阅读的主题,要学生通读全文,先把握作者对西安城的感情,再概括西安城的特点。接下来将西安城的特点分为两个部分,即\'旧的文物\'和\'新的象征\',再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讨,一方面概括西安城是一个\'旧的文物\'具有的魅力以及具体的表现,概括西安人的特点,分析并指出西安人的特点是\'旧的文物\'赋予的;另一方面提炼出西安城\'新的象征\'表现,这是本文的重点。再来分析西安城对\'我\'影响。最后总结扩展,讨论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人的性格有何影响。本课主要是动员学生讨论,老师的任务是辨析选择,语言加工,适时点拨并用精练的语言和学生平等的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课件古城名胜古迹的图片,陪以解说作为课程的开始,必将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兴趣阅读作好铺垫。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学们读书近十年了,你行了多少路?到过哪些地方?(请同学回答)有同学到过西安吗?你对西安有什么印象?西安依然保留旧唐时的风貌(展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板书)
二、简单介绍西安悠久的历史
[1] [2] 下一页
西安,古称长安。在我国历史上,曾是周、秦、西汉、东汉(末年)、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建都的地方。唐朝以后多次更易名称,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为西安府,西安自此得名。现在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省省会所在地。
三、感知课文。
阅读课文1-3节,了解作者对西安城的感情以及具体的表现。
1、文章的第一话说:\'我住在西安城里已经是20年了\',那么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我爱陕西,我爱西安这座城。
2、概括作者爱西安城的表现。明确:
过去:20年前我还在陕南的乡下,就梦见自己到过西安城。
现在:①哪一块砖是我吧,或者我是蟋蟀的一只。
②谢绝了优越异常的生活待遇。
将来:我生不在此,死必定在此,当百年之后躯体焚烧于火葬场,我的灵魂随同黑烟爬出高高的烟囱,我也会变成一朵云游荡在这座城的上空的。
小结:可见作者对西安的爱已经深入到了灵魂,融入到了生命。
自然过度到对西安城特点的分析。
四、重点的学习和目标的达成。
1、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概括西安城特点的句子。
明确:整个西安城,充满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
将这个特点分为两个部分,既 \'旧文物\'和\'新的象征\'再进行讨论。
2、(提问)这个\'旧文物\'有什么魅力?明确:气派不到,风范犹存。(最具古城魅力)
3、(提问)这种\'气派不到,风范犹存\'是通过哪些事物透露出来的呢?(讨论)
明确:古建筑群:城墙、大街小巷[注: 城镇里的街道里弄,概指都市里的各处地方。]、四合院 文化:最古老的艺术(秦腔、皮影、木偶)、习俗、土语、室内摆设、服饰。(老师指导将这些事物归类)
4、指导学生要从西安人言行去提炼概括西安人的特点,这是课文的重点。
(提问)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有什么特征?(讨论)
明确:质朴大方、悲喜分明、少以言辞,多以行动、喜欢沉默、善于思考、崇拜的是智慧、鄙夷的油滑、有整体的雄浑,无琐碎甜腻。
民谣\'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调一碗黏面喜气洋洋[注: 洋洋:得意的样子。充满了欢喜的神色或气氛。],没有辣子嘟嘟囔囔。(齐声朗读)\' 从这首民谣你能看出西安人有什么特征?明确:粗犷豪放、知足、直爽 从\'关心国事,放眼全球\',\'\'杞人忧天[注: 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从来不是讥笑他们的名词\',你能看出西安人有什么特征?明确:与时俱进、居安思危[注: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具有忧患意识)
5、分析西安人的特点的原因。(提问)为什么西安人会有这种特征?
明确:这是古都赋予的秉性。(历史文化底蕴的熏染)
6、(提问)文中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这是古都赋予的秉性\'?(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明确:①它的城墙赫然完整,独身站定在护城河的吊桥板上,羊倌那城楼、角楼、女墙垛口,再怯弱的人也要豪情长啸了。
②大街小巷方正对称,排列有序的四合院和四合院砖雕门楼下已经黝黑如铁的花石门墩,让你可以立即坠入古昔里高头大马驾驶了木质的大车喤喤喤开过来的境界里去。
④……你突然感到历史并不遥远,以致眼前飞过一支并不卫生的苍蝇,也忍不住怀疑着苍蝇的身上有着汉时的模样或是有唐时的标记。
⑤……演和看都宣泄的是一种自豪,生命里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所以你也便明白了街头饭馆里的餐具,碗是那么粗的瓷,大得称之为海碗。
7、(提问)\'整个西安城,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这里所说的\'新\'从哪里体现出来的?明确:①西安的科技人才云集,产生了众多的全球也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②关心国事,放眼全球。
8、(提问)整个第四节写出了西安城古老的文化对西安人的影响,那对于客居西安的作者来说,西安城对他有什么影响?明确:一切都在于历史对话,调整我的时空所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
五、课堂总结,让学生体会到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贾平凹眼中,整个西安城充满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但区别于别的城市的,是无言的上帝把中国文化的大引放在西安 ,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
六、拓展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人\'你说说南方人和北方人有什么不同,与他们生活的环境与有什么关系?(讨论)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