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伟大人物的革命胸怀。
2.能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理解诗词的表现方法,把握词作的主旨。
3.能背诵这两首词,并能积累毛泽东诗词中的相关名句。
教学设计:
1.学情:学生对“词”的常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诗歌分类标准,并且进行巩固练习,强化文体常识。
2.教材:两首词的字面理解难度不大,注释也比较详尽。但是重点字读音和重点词义仍然需要掌握。可以通过默写的方式进行检查。写作背景知识交代不够。
3.教法:比较阅读法。第一课时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放到一起,教师可以提示比较角度,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地比较这两首词的异同。第二课时将《采桑子·重阳》与一般的悲秋诗词(可由学生列举、选择,教师可以提示《天净沙·秋思》、《十五夜望月》、《秋词》等作品)进行比较。重点探讨写同样的季节,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心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看来,每一个词牌名后面要么藏着动人的故事,要么就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研究《浣溪纱》和《雨霖铃》两个词牌的来历。“长沙”是题目。
2.诗歌的分类
古体诗——四言诗、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古风、杂言诗等(如〈诗经〉〈楚辞〉、李白〈侠客行〉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
旧体诗
⑴诗歌 近体诗(绝句、律诗、词、曲)——讲究格律
新诗——白话诗
⑵诗歌: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⑶诗歌:讽喻诗、应制诗、送别诗、爱情诗等
⑷诗歌: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当代诗歌
3.关于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做,叫做“填词”。 词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长调(90字上)。《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4.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5.写作背景: (关键词: “五卅运动”、长沙)
“五卅运动”: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
长沙:长沙是毛泽东直接领导湖南的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的地点。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的词。
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意境开阔的格律诗,从诗的意象中领略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二、朗诵比赛
1.示范朗诵。正音。(可以放录音,最好老师自己朗诵)
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 怅chàng 寥liáo 廓kuò 遒qiú 遏è
2.学生准备朗诵。
3.各大组选派一名代表参赛。
4.让学生评价学生的朗诵水平。(为什么你说他朗诵得好)
5.集体朗诵,看是不是更有气势。
三、理解作品
1.学习小组内疏通思路、文意。
明确:上阕——描写眼前所见(湘江秋色)图和心中所思(谁来主宰);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2.组织答疑。(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在课堂上提出,学生能作答的让学生答,都不能回答的老师帮忙)
重点词语:寥廓、峥嵘、方、粪土、遏
四、比较阅读
1.默写《天净沙·秋思》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研究问题:
⑴《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参考:
意象 写景顺序 思想感情 写作手法
《沁园春·长沙》 物大、量多,色彩绚丽 由远而近,由静而动,由仰视到俯视 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热爱自然,赞美生命,寄托了革命豪情 寓情于景[注: 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借景抒情)、对比、对仗
《天净沙·秋思》 物小、量少、色彩黯淡 由近及远,侧重静态 清冷凄凉、孤独无依,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排句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⑵思考: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明确:毛泽东是叱咤风云[注: 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注: 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
[1] [2] [3] 下一页
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注: 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注: 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五、作业
1.准备默写全词。
2.预习《采桑子·重阳》
第二课时
一、说“重阳”
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注: 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注: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注: 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注: 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
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4赏菊:喝菊花酒。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写作背景
请一学生读注释⑥。
教师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人生易老天难老
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千古名句,常用来那些为情所困而哀愁万分的人。曾有人为这一句诗对了一句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说成“天难老”,配上“人生易老”来对比,表达要加紧从事革命的意义。虽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但斗志依旧昂扬。这就是伟人的胸怀,可谓愈挫愈奋。
战地黄花
[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简析】: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四、小组合作
注释⑥上说“本词初稿中,上下片的顺序曾是相反的。后改定成现在这样,词的意韵更显深厚,韵味也更浓了”,你觉得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参考赏析: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注: 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莫让年货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注: 盛夏已过,寒冬将至。泛指时光流逝。],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注: 陈:陈旧的;代:替换;谢:凋谢,衰亡。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也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注: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注: 缘:缘分。不可分解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注: 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注: 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注: 息:呼吸,气息;尚:还。还有一口气。指生命的最后阶段。],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注: 枯、朽:枯草朽木。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注: 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注: 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注: 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读本《蝶恋花·答李淑一》,比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词二首》与之风格上的不同。
2、作业:课外搜集毛泽东诗词名句。
附:毛主席诗词名句选
1.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注: 岿然:高峻独立的样子。象高山一样挺立着一动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能动摇。]。《西江月•井冈山》
2.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注: 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
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
4.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 会昌》
5.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6.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 昆仑》
7.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8.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9.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
10.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1.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 》
12.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
13.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1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15.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16.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
17.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8.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19.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
20.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2.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23.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2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注: 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2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注: 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