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学案
编制人:李振仁 审核人:费正和 李兴 编制时间:2009年12月1日
用时 40分钟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
一.学习目标
1.用心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感悟作者对夏的赞美与钟情。
3.学会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用心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感悟作者对夏的赞美与钟情。
难点:学会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三.知识链接
有关夏天的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初夏绝句【宋】 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 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 始知身是太平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四.学习内容
一、诗句导入(内容略)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朋友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夏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朗读过程中 ,借助字典解决字词障碍。并思考:作者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夏天?
生字词见附录字词表
2、( )的夏天。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课文正是抓住这三个特点,分别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1、请大家在组内互相探讨一下:课文用2、3自然段中用了哪些句子来具体表现夏天的热烈。
①、小组讨论
②、指名说一说,并借机引导女生朗读描绘大地夏景句子,男生读一读旺季景象的句子。
2、作者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写了哪群人?第几自然段,找找看哪些句子写出了紧张急促?
四、走进课文,再现画面:
刚才通过2、3、4自然段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图面,仿佛在我们的眼前,耳朵里,都能感受到那一幕幕画面。
请以下面的形式说说你自己的感受。
我仿佛听见了 ;
我仿佛看见了 ;
我感觉到了 ;
1、动手写一写
2、指名说一说
五、重点点拔,点题升华
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作者单单为了写景才写夏的吗?
小组探讨一下:作者为什么写夏呢?
1、总结:
2、仿句。
春日融融,夏 ,秋波澹澹,冬 。
六、细读品味
1、作者抓住事物特征,运用对比手法,拟人比喻的修辞,再现了一个热烈、紧张、急促的夏天。请选择你自已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同桌听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边读边想像文中的画面,读出节奏、感情)
2、指名读一读,
五. 学法指导
1.声情并茂[注: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地朗读课文感受夏天的特点并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六.达标检测
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巩固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zǎi____ zhù____藏 bèng____发
遗hàn____ 闲情逸zhì____ 磅bó____
2.填空
“夏正当春华秋实[注: 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注: 承:承接;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生命交替的旺季。”这里的“前”指“________”,“后”指“________”,“生命交替”指________________。课文最后一节中的“苦涩的汗水”的真正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将“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进行________,强调了写夏天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粗字词的含义
轻飞曼舞
细滋慢长
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4.读课文三、四两段回答下面问题。
①“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里的希望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原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说秋“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四小节是扣住夏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在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________》一诗中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