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注: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刻舟求剑[注: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第一课时学案
编制人 费正和 审核人 李振仁 编制时间2009年09月13日
用时 40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
一.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弄清大义。能记住作者及相关情况
(2)能说出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3)能记住:履、度、操、反、遂、宁、实词含义 准确把握 “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无自信也”含义
(4)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注: 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地讲述这个寓言故事(注意郑人、的神态和动作语言)
二.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三.知识链接
1. 了解“寓言”:“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注: 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学过的古代寓言有 掩耳盗铃[注: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拔苗助长[注: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守株待兔[注: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四.学习内容
1.搜集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 理 。如: 龟兔赛跑 守株待兔。
故事经过:
道理:
2.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字读音和句读
履 遂 宁 度
3. 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履( ) 度( ) 坐( ) 至之( )
操( ) 吾忘持度( ) 及( )
反( ) 宁( )
4.诵读全文三遍,试说全文大意
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构建事件经过“画面”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5.注意记忆古今不同字义和句式
如: 坐,
反,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宁信度,无自信也。
五.学法指导
归纳整理古今不同义字词句式
六.学习小结
实虚词含义
寓言特点 寓言大意 诵读全文 寓意
重点句式含义
七.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履( ) 度( ) 坐( ) 至之( )
操( ) 吾忘持度( ) 及( )
反( ) 宁( )
2、通假字
坐,
反,
3.(1)郑人有欲买履者。
(2)宁信度,无自信也。
4. 翻译复述故事内容,并思考讨论
找出《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八.学习反思
学完本课后,你发现了文言文中有哪些和现代文不同词语和句子,请找出来,整理归纳在下面。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第二课时学案
编制人 费正和 审核人李振仁 李兴 编制时间2009年09月13日
用时 30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特殊句式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三.知识链接
1.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注: 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 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四.学习内容
(一).查字典给下列字正音
涉 坠 遽 契 惑
(二.)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涉江:渡江 其:他 坠:落、掉 遽:急速
契:同“锲”,刻 是:这里 所成坠: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刻的地方 求:寻找 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 惑:糊涂
(三)、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结果找到了吗?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6. 翻译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五.学法指导
归纳整理古今不同义字词句式
六.学习小结
实虚词含义
寓言特点 寓言大意 诵读全文 寓意
重点句式含义
七.达标检测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 ) ②遽( ) ③契(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遽契其舟( )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学习反思
[1] [2] 下一页
1.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
主备人 :费正和 复备人: 时间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特殊句式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三.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一)自学质疑。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肯定语气和别人嘲笑他时嘲讽语气的,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师指导朗读。要在读中体会那个掉剑人和同船的人的神态、表情及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shè 涉 jù遽 qì 契 yǐ 矣 ruò 若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二)、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问题设计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结果找到了吗?
没有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三、交流展示.精讲点拨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
(2)所••••••者, ••••••的地方
(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
(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6、指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四、迁移应用
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寓言,并练习讲熟练,准备参加班级的故事比赛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