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恩和奶牛》课堂实录
上课时间:
上课地点: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17)班教室
实录(根据回忆整理):
一、课前谈话及导入
1.生说5遍奶牛,再说10遍牛奶。师问:奶牛喝什么?生答:奶牛吃草。师借题发挥[注: 借着某件事情为题目来做文章,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也指假借某事为由,去做其它的事。],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学习文中所列生字词及部分补充词语。了解本文故事情节。初步了解安恩的性格特点。
3.作者简介: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34篇短篇小说集)等。
二、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生在“素材本”上写拼音,师巡看,生读字音,再个别抽读。
三、概括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思考,并在“素材本”上写作)
生: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别人要买,安恩不卖。
师:过于简略,对于故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当于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你没有。
生: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师:比较完整了,这里有时间——一天,有地点——集市上,有人物——安恩。关键有开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发展(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高潮(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这篇小说的高潮就是结局。
知道了故事梗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四、初识安恩
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小说的第1小节,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出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生: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这是一段服饰描写,写出了安恩老人是个朴素的老人。
师:还能看出——
生:是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是个有爱心的老人。
师:是呀,她对衣物如此,何况奶牛,这也为全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师板书“初识安恩”,然后请生把刚才几个关键词写在后面:朴素、历经沧桑、有爱心)
师:请继续——
生:我说这一句:“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注: 身旁好象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安闲得很”,这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安恩的心若止水。
师:这个判断很准确,板书上“心若止水”。
生:还有“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这是景物描写,用这种“闹”,反衬安恩的“静”。
师:“反衬”抓得特别准。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不是景物描写。
当我们初识了安恩以后,再请自由阅读第3~19小节。
五、走近安恩
师: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哪几拨?这几拨人的出场顺序能倒一倒吗?为什么?
生:有四拨。分别是,锱铢必较[注: 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的人——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死乞白赖的人——来过一次又出大价钱的人。
生:不能颠倒,这四拨人一拨比一拨难对付。是根据情节发展的深入而设定的顺序。
师:通过安恩的回答(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你对安恩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示例: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这句中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
生:四拨人都要买安恩的奶牛,都同样遭到安恩的拒绝,但拒绝的语言和语气是有区别的,对于屠夫她用了四个字,坚决予以拒绝:“它不卖的!”可以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感情很深厚,这是一种很令人感动的关怀。
师:太棒了!一下子发现了这个细节,请在“走进安恩”后写上:精神关怀。
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3~19小节。还原一下市场情境,注意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的渲染(师读安恩)。
六、评价安恩
师:当我们初识和走进安恩后现在来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安恩。
生:……
师:她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
师: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说的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本课的情节极具有悬念,直到结尾才让人豁然大悟。
我们还初步知道了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刻画细节: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
我们还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关怀,还应有精神的怜悯。
八、作业
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写“练笔本”上)
附,评课内容
今天听了
内容方面:
几个值得称道的地方:1、在概括故事的内容时,第一个同学概括较为简略,
2、初一的同学学习的过程除了学习文本知识之外更应该是一个交给方法和习惯的过程。王老师的这节课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无论是王老师对素材本使用的强调还是示例的方法都很好的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
3、王老师课堂中不断的鼓励学生,尤其是强调“有时错误的答案比正确的答案更有价值”这样的观点,鼓励孩子不断地大胆地去尝试,应该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建议:在“走近安恩”环节,
《安恩和奶牛》这篇课文是新选进初中语文课本的,对它比较陌生。在上周我们备课组活动时,
从中我也感受到
除此之外,
1.每让学生思考回答前,王老师总是给出示例。我想,对于初一学生,这是很必要的,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上老师生动的朗读、学生入情的对话朗读成为一大亮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效果很好。从学生情不自禁[注: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的鼓掌中便可看出;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盼望经常聆听
建议:课堂自主讨论少了些,这可能跟我们还没有开始合作学习有关.
无论是教研活动,还是这两天连续听了
其次
再次
最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盼望有更多
[1] [2] [3] 下一页
的机会
第一次听
《安恩和奶牛》是这届初一新换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外国的小说。它的篇幅短,约两千字,情节也很简单,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虽然小说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但是因淳朴的人物形象和奇妙的构思脍炙人口[注: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同时,
1、素材本的使用。初一的学生刚进校,如何积累、如何学习语文,由于来自各个学校,习惯不一样,王老师的这中做法给了学生很好的指导。预习、课堂笔记、优美词句的积累、小练笔。让学生通过素材本得到了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
2、示例的使用。在课堂上,每一个重要的环节,比如概括故事的环节、任务分析的环节,王老师都安排了示例。为学生掌握方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对初一的孩子来说,是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建议:相信做
听了
《安恩和奶牛》是一篇小说,
建议:
我爱听男教师上课,那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幽默,设计精巧,让我眼睛一亮。
1、小说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王老师注重从阅读小说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例如: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规范引导学生答题。又例如:分析人物时,从初识安恩入手,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让学生分析人物有彰可循。
2、分析小说的重头戏是分析小说的人物,王老师设计精巧,由浅入深[注: 从浅到深。]分析安恩。
由初识安恩到走近安恩再到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
3、爱读书的老师总会带出一些爱读书的学生,,本节课王益民老师就向学生推荐了两本课外书,让他们读。上课前老师也把自己的博客网址出示,这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他带的班级一定是书香班级。
建议:向大师学习!
初听
一、基础知识的坚实性: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素材本),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加紧凑。
二、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有一个标志——明确的教学目标。尽管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目标价值多元化,但并不等于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随意的、模糊的。我认为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性:古人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是实现
四、 教师角色的引领性:仔细聆听、观摩本堂课,不难发现
语言材料的丰富性: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最为活泼的助读资料的引用,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理解,使得课堂变得更为厚重 。例如,关于道德与人性的哲学思考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似乎有点艰涩,
总之,不论是在开始的激情导入还是后面的初识安恩,并加以诵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策略,在有感情的读书声中真正走近安恩。可以说
建议:
上面
《安恩和牛奶》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丹麦的小说家、诗人约翰尼斯?延森,这位作家1944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令人称奇的是该文2007年(应该是)是取该单元另一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而代之的,换句话说,是约翰尼斯?延森取代了维克多?雨果。对于我来说,这是篇新课文,怎么教,心里没有什么底,感
1700多字的《安恩和奶牛》情节并不复杂,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语文教学参考书》以及其他资料对于该文主题的把握也一律定在表现出人的善良和仁爱上。说作家想告诉人们:人与动物也会有真挚的感情,人应当像尊重同类一样尊重动物,爱护它们,理解它们,重视它们的情感需求,因为即使一头奶牛也有可能在与同类的相处中得到安慰和快乐。
建议:与学生的互动方式能不能再丰富一些?
这篇课文是教材新选入的,我们并没有接触过,有幸感受到
首先开端的游戏立刻挑起了学生的兴奋神经,而设计的说五遍“奶牛”十遍“牛奶”的游戏和本文又有着联系,很好的为课文作了导入。
其次
最为佩服的还是
建议:非常希望能多听到
1. 王老师的这节课学习目标很明确。在课堂之前就告诉学生学什么,而且整节课都围绕了这些目标进行。
2. 王老师不仅注意文本的研读,更能注意到语文最基础的字词的掌握,学生朗读,个别学生朗读字词,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3. 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放在了对安恩这个人物的人物形象的研究上,王老师完全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分析,教师加以适当点拨,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4. 教师将写板书的权利交给学生,虽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也能看出课堂从教师主体性改变成了学生主题性。
5. 我最喜欢的还是王老师的朗读,这样的朗读不仅朗读更是一种一书的享受。
6. 教师处处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建议:在讲解课文之前,如果能介绍一下描写方法的分类,例如: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可能学生在分析的时候更容易把握。
一、初始
本以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王老师深知学好语文要靠日积月累[注: 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而初一更是养成良好习惯,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他不惜用安静的抄写来告诉我们教语文应该实实在在。
二、走进
随着上课的进程,我发现他的语文课确实有很多我们不具备的东西。
1、 时时搭建支架
比如分析人物形象时,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这就为初一新生分析人物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支架,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处处渗透文学气息
初一第一节课《打开一扇门》就是要让学生亲近文字、热爱文字。这堂课上,
三、评价
建议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