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第一篇:
作者:张久旗
怎样来教这样一篇课文呢?我反复考虑,数易其稿,最终定位在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即用指导学生写作的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受到写作的启示。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把阅读和写作组合起来,并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了。如果用写作的方法来解剖这篇课文,课上起来肯定毫无生气,也缺乏阅读教学的韵味。有人形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两个翅膀同时煽动起来,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注: 比翼:翅膀挨着翅膀。双飞:成双的并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经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写作框架确定阅读教学的思路,即从结构入手,以“凤头、猪肚、豹尾”的篇章结构确定教学板块,以写作指导作为贯穿前后的主线,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有所变化,最后引导到读书积累上来,以一副对联作为结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人生的启迪,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整合。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学生的朗读,积累,感悟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这些内容如果分开进行,每一项都有很大的空间,但往往给人一种割裂的感觉,既然我的教学定位在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胆取舍,把课文内容的教学引导到文章的选材上来,把语言的品味教学过渡到写作语言上来,使之有机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大声朗读,之后明确作者围绕主题,写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
教学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阅读课,所以要有阅读的味道,定位在阅读和写作融合,以阅读指导写作,所以教学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学中我采用写作启示录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乐于接受。在最后从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总结成三点,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问: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符合凤头的标准吗?这样的问题,既兼顾篇章结构、又能够品味语言,学生乐于思考回答,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写作启示:文章开头要紧扣题目,短小而精美。
教学设想和实际教学效果总是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语言品味还不够到位,由于注重竞赛形式,并兼顾写作启示,为了赶时间,没能在语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师预设的多,而学生虽有发现,因预留时间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来。
二是在总结写作启示时,对于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应及时关注并给予鼓励。
三是作业的布置,应对学习的内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印象。
第二篇:
作者:诗意的栖息地
《往事依依》,是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写的一篇回忆往事的散文。这篇课文被安排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以“金色年华”为主题的第二单元,不难看出,编者的目的很明显——意在唤起中学生的青春激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并以此为之奋斗!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一、 情境导入
学习这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你带进了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会觉得眼花缭乱[注: 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注: 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的天海。这浩如烟海[注: 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
之所以这样设计导语,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到每一篇课文都是紧密联系的,赵丽宏为青年学生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而
二、 赏析阅读课文、拓展知识
文章中的第二件往事是写作者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的情景。课文中作者按照《千家诗》中的编排顺序信手拈来[注: 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的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读来让人钦佩作者自小那种对诗的酷爱之情。此处有几首诗课文注释和《教参》并没有给出全诗或出处,因为,那些诗学生做到了解就可以了。因为苏教版的教材很多老师都是第一次接触,对内容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认为找出那几句诗的出处以及全诗是教师吃透教材的第一步,如果连教师都不知道那几首诗的内容是什么,那还怎么告诉学生它就是描写春夏秋冬的呢?恐怕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补充了《春日》、《寒食》、《山亭夏日》、《题榴花》、《霜月》、《雪梅》等内容,并在课前打印发给学生(一个学习小组一份,便于交流)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了课文,还认识了很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课后再让学生搜集关于季节描写的诗句,、积累到“百味杂文”本上。或者做读书卡片,还能够收到“一石二鸟[注: 扔一颗石子打到两只鸟。比喻做一件事情得到两样好处。]”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模拟于漪赠言,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学中我有这样的设计:
“创设情境:
设想一下:
于漪赠言 :
(1)——抓紧时间,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
(2)——语文姹紫嫣红[注: 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注: 领、会:领悟,理解。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
小结:青少年应该:
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二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这样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本文写作主旨。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同学们有过哪些阅读的体会?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
(提示:结合自己想一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电影。)”
这样安排,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谈文学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孩子们的独立感悟能力得到了精彩的展示。
不足之处: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应该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注: 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我们教师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由于大家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再加上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学校一味要成绩,所以仍然很难摆脱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束缚,学生的需要有时被忽略,课堂改革有时是在作秀。我认识到,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做得不够,多数问题以教师引导、解析为主,没有很好地做到教师应是“引导者”的角色。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