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江苏省淮安市启明外国语学校 金春芳
教学目的: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3. 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2、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古诗配美景,真是美不胜收[注: 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有趣的小诗。
投影吴绛雪的诗《夏》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诗歌。(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这是一种很特殊的诗歌样式,运用了回文的修辞手法,整首诗可以解读为:香莲碧水动风凉,
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
凉风冻水碧莲香。
投影关于全诗的简要赏析:
吴绛雪(1650-1674),女,名宗爱,清朝女诗人。精通诗画,传世诗集有《六宜楼诗集》,画作有《梅鹊图》。这是一首回文诗歌,诗中字句,从头至尾往复回环,读之成韵,通过这种奇妙的结构表现汉语文字的魅力。此诗仅用10个字回环,描写了夏天的季节特点,光色陆离,让人回味无穷[注: 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被世人誉为回文诗珍品。
师:这是古人笔下的夏天,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作家梁衡继续感受夏的无穷魅力吧!
二、走近作者:
梁衡,当代作家。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主要作品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注: 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人杰鬼雄》。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指导: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注: 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读出感情)
思考:1、圈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2、作者笔下的夏是什么样子的呢?
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四、课堂释疑,落实双基。
磅礴páng bó 黛色dài 匍匐pú fú
芊芊qiān 澹澹dàn 迸发bèng
主zǎi宰 苦sè涩 轻飞màn曼舞 闲情yì逸致
明确:作者笔下的夏是紧张、热烈、急促的
五、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思考:
1、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概括了夏的特点?它起什么作用?
2、哪些画面突出了夏的特点?
3、第二段文字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哪个句子与这段文字相呼应?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四段内容。
5、农民的辛勤体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原句回答。
6、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说说寓于此段中的感情。
7、作者为什么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注:上面的问题不必全部出示,教师可以随机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而定。
六、总结全文结构脉络。(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
板书:
2-3、写夏天的热烈。
4、 写夏天紧张、急促的旋律,赞美劳动者。
5、 赞美夏天。
七、总结写作特色。
1. 文中哪些内容使用了对比手法,各起什么作用?
2. 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试从文中举例分析。
注:此题就是一个赏析题,有时候会用另一个题目——“美点寻踪”。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把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给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找出来。如: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句、精当的用词、含义深刻的句子、有特色的文章结构等等。
3、学有所获
经过了本文的学习,作者的创作手法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呢?
1、结构精巧。
2、描摹准确,语言极富表现力。
3、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有机结合。
4、恰当运用多种修辞,语言形象生动。
5、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6、动用多感官,多角度写景。
7、引用诗句,善用比较和对比。
[1] [2] 下一页
8、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写景自然,富有活力。
八、归纳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九、学以致用[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课堂练笔)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运用所学到的写景方法,写出你心目中的季节之美!不少于100字,要做到特征明确,书写工整!
十、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教后记: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本篇文章是其中的夏季篇章。文章很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了夏季独有的韵味。本节课主要交给学生赏析语言的方法,教者进行示范讲解,指名学生回答,教者予以点评肯定。然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从宏观上把握全篇文章。“学有所获”环节,让学生能基本掌握本节课内容;“学以致用”的小练笔作为本节课的拓展延伸,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听说读写”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