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了解狼的生物特性;
2、 通过对资料的归纳分析,总结出人们对狼的情感态度及变化及其原因。
3、 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态度;
4、思考与探究:狼形象在人们眼中的转变,通过讨论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5、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愿望;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2、4
教学方法:探究、研讨。
收集整理有关狼的成语、俗语、歇后语、故事等各方面的资料,
教师精讲设计
学生活动
备 注
一、 导入 我的自白:
今天我们课上有幸请到了一位神秘嘉宾,它是谁呢?让我们先来听听它的自白。
二 了解狼。
我的档案:
狼这个动物我们说熟悉也很熟悉,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它的身影,说陌生也很陌生,因为它毕竟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些距离。那么对它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一起来为它填写一份档案。
三 辩证地看待狼。
我的烦恼:虽说生物界的狼英勇无比,可是绝大数人还是会“谈狼色变”,对狼充满恐惧与厌恶。
请联系我们的生活以及课本的相关内容谈谈狼到底得到了人们哪些不公正的对待了呢?
你有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呢?
比一比: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也有这样的主题迥异的两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两篇文学作品中的狼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篇文学作品中还分别写出了狼的哪些其他特点?
那么为何同样是写同一种动物,不同的作家会写出不同的形象,给人不同的感受呢?我想这就是
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动物往往会被作家赋予人的性格,因此用词的褒贬区别都是由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态度决定的。因此,我们在分析某一种现象,看待某一个事物时,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要辩证地思考问题。
四 狼形象在人们眼中的转变
过去,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凶猛、狡猾、贪婪”,然而今天人们却将它的形象转变成为“野性、团结、激情、坚忍、挑战”的新形象。
如今,不仅企业要以狼作为形象代言,连学校校长都要将它作为学生的偶像。下面这则新闻报道,你读完之后有何感想,你同意那位校长的观点吗?为什么?
大家可以参考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补充资料。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老师总结:通过狼专题的学习,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狼呢?从“狼”这个形声字来看,反犬旁说明狼毕竟是一种动物,我们不能过多地苛求,它有它的自然属性,不能说它吃羊就是贪婪,凶狠;“良”是音旁,说明狼身上也有一些优点值得我们人类借鉴:面对困难的冷静、坚韧、团结等等,这些本应该属于世界上最高等的动物--我们人类的一些优秀品质却在逐渐流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沉思。
五 老师的作业:
其实,老师也是一个爱狼之人,最近老师自己创办了一个“与狼共舞”的网站,目的是希望让每个喜欢狼的人都能了解狼,目前已经设立了以下五个栏目:
1王者的魅力:收集狼的图片及生活习性。
2历史的背影:介绍狼的历史发展。
3远方的哭泣:有关狼的生态保护以及措施交流。
4野性的呼唤:有关狼的书籍推荐、读后交流。
5我看狼:畅所欲言[注: 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谈谈自己对狼的看法。
但是目前,我的这个网站还只能算是一个雏形,我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为我的这个网站添砖加瓦[注: 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贡献你们搜集的图片,文字以及影像资料,帮助老师完成我的作业,
六 课后作业:“狼百科我来编”
当然同学们,你们也有自己的作业。当你们看到那厚厚的充满知识的百科全书,心中一定充满了敬畏和好奇之感吧,其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再深奥的知识也来源于平时的积累,所以留给大家的作业是编一本班级“狼百科全书”。
每人参与编写
小组参与评议
课堂交流展示
全校范围分发
根据积累及课本相关内容填写
学生介绍已知的狼的故事、成语、歇后语、谚语等中狼的形象。
思考讨论交流
1、学生结合课本,交流蒲松龄的《狼》和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中狼的异同。
2、学生归纳。
做好相应的笔记
[1] [2] 下一页
根据资料内容概括汇总,陈述自己的观点。
专题参考:
1、生物学中的狼
2、文学作品中狼
3、新的狼形象
4、狼的生态保护
复习旧知
老师要对学生的归纳给以肯定,激发学习热情。
生生交流,激发思维。
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1、学生意见不一,求同存异[注: 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2、自由组合,展开攻辩。
学生自评
打通课内外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