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成长纪事
【单元学习目标】
一、本单元的文章,都以少年成长为题材,学习中要理解它们的不同含义,汲取教益:
1,《女孩独立》记叙一个女孩在母亲帮助下走向独立。
2,《顶碗少年》赞扬一个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3,《走一步,再走一步》歌颂一个体弱少年坚忍不拔[注: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走出困境的品格。
4,《伤仲永》通过一个神童泯灭的故事,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5,《周处》记述一个少年改过自新[注: 自新:自觉改正,重新做人。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终于成功的故事。
二、本单元的文章,写法不同,有的以一件小事为线索,有的按事情的发展有详有略地叙述,有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有的采用比较方法,有的注重人物心理描写,有的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学习中要理解它们不同写法对刻画人物、表现主旨的作用。
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培养敢于独立、不怕失败、改过立志、坚忍不拔的精神。
【基础知识学习】
一、中国文学史大致分为:
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近代(1840-1911年辛亥革命);
现代(1911-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1949年至今)四个阶段。
二、中国古代文学史,又可以按朝代分8个阶段:先秦(秦和秦以前)、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包括五代)、两宋(包括金辽)、元、明、清。
【教学安排】中学语文在线()
1,《女孩独立》二课时。
2,《顶碗少年》一课时。
3,《走一步,再走一步》二课时。
4,《伤仲永》二课时。
5,《周处》二课时。
【每周一诗】
1,背诵胡令能《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背诵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雨夜归人。
2,胡令能,唐代手工匠人。刘长卿,唐代诗人。
女孩独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
2.学习文章选取生活小事表现主题,并以一条线索贯穿全文的选材、组材方法。
3.理解“人都是要长大独立的”,独立是最尊贵的,努力走好人生“独立”的第一步。
【正音正字】()
崛jué 腻nì 秉bǐng 钥匙yàoshi 翌yì
【积累词语】
草木葱郁 泪如泉涌[注: 眼泪象泉水一样直往外涌。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 六神无主[注: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三言两语[注: 几句话。形容话很少。] 心乱如麻[注: 心里乱得象一团乱麻。形容心里非常烦乱。]
冷言冷语[注: 带讥讽的冷冰冰的话。] 豁然开朗[注: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兴致勃勃[注: 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兴头很足。] 心心相印[注: 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喜极而泣
【朗读课文】
【结构层次】
《女孩独立》是一篇散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者14岁时初次独立,拍一张照片作为见证。
第二部分(第2—9段),写作者帮助女儿小鸟走向独立。
(第9段,可以独立作第三部分。)
【课文分析】()
第1段,写作者14岁时离家学农,拍了一张照片,作为自己初次独立的见证。这张照片是故事的线索,下文再次提及这张照片。
第2段,写女儿4岁时作者放弃了一个寄宿幼儿园的名额。这种放弃,不是溺爱,也不是放弃独立。作者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母女之间如何情深意切,我们仍然是两个独立的人”。
第3段,写女儿开始独立。女儿被一所寄宿制中学录取,她带着妈妈的一张照片上了路。这是第二次写照片。女儿拒绝带妈妈学农归来的独立照,选一张“像心目中的妈妈”的照片。
第4-7段,写女儿住校第一个月,频频打电话向妈妈诉苦;作者鼓励女儿试着解决。面对女儿“在电话里哭泣”、“想放弃独立”,作者
[1] [2] 下一页
的最大心愿是帮助女儿站起来,迈出第一步。
第8段,写女儿打来电话的内容改变了,作者感觉到女儿和自己是“两个心心相印的平等的人在对话”,这标志着女儿走向了真正的独立。
第9段,写作者送给女儿一件礼物,作为她独立的见证;并为女儿的独立喜极而泣。这是第三次写照片——“小鸟没法去拍照立志”,即没有用作者见证独立的方式,这也是女儿独立的表现。女儿的独立是在母亲的帮助下实现的,也许女儿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在选材方面,本文选取生活小事(打电话、处理浴室门、买东西、修钥匙圈等),表现人物的成长独立;以自己的经历衬托女儿的独立,丰富文章的内容。组织材料方面,以一张照片为线索,结构严谨。语言运用方面,心理活动刻画细致,情深意切,如决定放弃寄宿幼儿园的名额、等候女儿的求助电话等描写都令人感动。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做若干)
1,全文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 作者初次独立的经历,成为她有意识帮助女儿走向独立的基础。
作者写自己的经历,为下文写帮助女儿走向独立作了铺垫。
作者自己独立的故事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烘托了文章的主旨。 )
2,作者为什么放弃寄宿幼儿园的名额?()
( 因为独立是一件最尊贵的事情,“独立是需要有长长的准备的,是一种积淀后的崛起”。因此,放弃这个名额,是为了让女儿走向独立的脚步更坚实。 )
3,如何理解女儿拒绝带妈妈学农归来的独立照而选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
( 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独立意识的表现。 )
4,“整天守着电话机”、为小竹棍“心乱如麻”的描写,与希望女儿独立是否矛盾?
( 不矛盾。 这些情节表明,作者希望女儿独立,但又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随时准备给予必要的指导。这不仅写出作者帮助女儿独立的尽心尽意,更表现出母爱的深沉。 )
5,哪些地方写出了女儿的独立?
( 拒绝带妈妈学农归来的独立照,而选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每天打电话来,兴致勃勃地告诉妈妈她在学校中的事。与妈妈心心相印,作平等的对话。没拍照立志。 )
6,如何理解“她不知道我如今的这份安详是如何获取的”?
( ①女儿对“我”当年的独立,不以为然[注: 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②强调“我如今的这份安详”是“独立”而来的。③“我”对女儿的选择不能完全理解。 )
7,从全文看,一个人真正独立的标志是什么?
( 慢慢地拥有了为自己设计未来道路的勇气和能力。 )
8,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 心理活动刻画细致,情深意切,如决定放弃寄宿幼儿园的名额、等候女儿的求助电话等描写都令人感动。这些心理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她的思想,也表现了深沉的母爱,也说明女儿的独立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 )
9,本文的选材有什么特点?
( 本文选材方面的特点是选取一些生活小事如打电话、处理浴室门、买东西、修钥匙圈等,来表现人物的成长独立,表现文章的主题。同时,以一张照片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严谨。以自己的经历衬托女儿的独立,丰富文章的内容。 )
10,“小鸟没去拍照立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①与开头照应。②与“我”形成对比。)
11,写一写你独立的故事。
【课外预习】()
1,读一遍《顶碗少年》,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学习寄语】
预祝同学们——走好人生“独立”的第一步!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