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唐诗精华(下)
【单元学习目标】
一、朗读和背诵本单元的诗歌,体会通俗朴实的语言风格。
二、适当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
三、学习诗人关注现实、关注民间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
【基础知识学习】中学语文在线()
一、唐诗,一般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二、初唐重要诗人有:沈佺期、宋之问、王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盛唐重要诗人有: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李白、杜甫。
中唐重要诗人有: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李益、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孟郊、贾岛、李贺。
晚唐重要诗人有: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陆龟蒙、罗隐、韦庄、司空图。
三、唐代不少有诗人雅称:
杜甫-诗圣、诗王、诗宰相;
李白-诗仙;
王维-诗佛;
李白、王维、王昌龄-诗天子;
孟郊-诗星;
孟郊、贾岛-诗囚;
陈子昂-诗祖;
刘禹锡-诗豪;
齐己、贯休-诗僧。
【教学安排】
10.《杜甫诗三首》三课时。
11.《白居易诗两首》二课时。
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二课时。
13.《题坡山寺后禅院》一课时。
14.《无题》一课时。
【每周一诗】()
1,背诵杜荀鹤《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因无计避征徭。
背诵李白《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2,杜荀鹤,是晚唐后期继承新乐府运动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天地最穷人”。
3,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诗三首
(唐)杜 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登高》,熟读《石壕吏》,初步了解杜甫及其作品。
2.体会杜诗的景物描写中呈现的感情色彩,理解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
3.了解杜诗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
【课文提示】
1.杜甫,字子美,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歌,真实而全方位地反映了唐王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2.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即浓厚深沉、忧郁苍凉。杜甫的重要作品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杜甫与李白齐名,他们并称“李杜”,是唐代诗坛的最耀眼的双子星,是中国诗歌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
【正音正字】
坼chè 渚zhǔ 逾yú 邺yè 戍shù(辨析:戊wù 戌xū) 妪yù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登岳阳楼》与《登高》两首诗,都是杜甫晚年流浪途中,登高远望之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是歌吟岳阳楼的名作。《登岳阳楼》通过宏伟壮丽的景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
开头四句极力渲染洞庭湖
[1] [2] 下一页
水势浩渺、无边无际的宏丽形象。看起来这与诗人的情感不一致,但实际上,当我们知道了这样的景象是“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眼中的景象,就不难明白诗句里蕴含的伤感与悲愤了。所以景象越是宏大,越是能反衬诗人的渺小和无助,越是能反衬在无限时空面前人的无足轻重[注: 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接下去,诗人直抒胸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将自己孤苦伶仃[注: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的不幸遭遇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但诗人的伤感又不仅只为一己,他眺望万里关山,想起天下还处在兵荒马乱[注: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的动荡之中,不禁涕泗滂沱[注: 滂沱:雨下得很大。雨下得很大的样子。形容哭得很厉害,眼泪鼻涕象下雨一样。],声泪俱下[注: 一边说一边哭。形容极其悲恸。]。这样,社会衰落的哀叹与个人际遇的感伤融合。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它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抒发了诗人长久以来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登高》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来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
前四句以写景为主,一开头就以不凡的气势将秋天特有的寥廓与肃杀展示出来。空阔的天空下,湍急的长江滚滚东去;飙疾的秋风里萧萧落叶飘忽而下,还有凄惨的猿鸣,低徊的鸟儿……诗人置身于这样一个背景,不仅感慨万千[注: 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自己就像一片孤叶飘零在外,终年客居异乡,如今年岁大了,疾病缠身,穷困潦倒[注: 穷困:贫穷、困难;潦倒:失意。生活贫困,失意颓丧。],不禁悲从中来。
杜甫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抱负远大,一直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可是生不逢时[注: 生下来没有遇到好时候。旧时指命运不好。],偏偏遇到了“安史之乱”,不仅理想成空,而且穷困潦倒,四处漂泊。虽然杜甫从没因此改变自己的初衷,但面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生活景况,他内心感慨万千!这首诗歌虽然短,却充满了社会衰落的哀叹、个人际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壮,尤其是渗透行间的“悲”字,渗人肌骨,动人心魄[注: 魄:迷信者指依附人形体而存在的精神。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课文分析】()
《石壕吏》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叙事诗。诗歌很短,但承载的分量很重。诗人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通过“安史之乱”时期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诅咒和对处于水深火热[注: 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中的人民的同情。
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老妇对全家遭遇的控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对比中表现了官吏的凶狠与妇人的无奈;“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令读者回味无穷[注: 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一个家庭最终的遭遇与结局可想而知[注: 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注: 争夺权力和利益。]给人民带来什么?是妻离子散[注: 一家子被迫分离四散。],是家破人亡[注: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是无尽的眼泪,是永远的伤痕。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登岳阳楼》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逼真地绘画出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的宏丽画面。 )
2,《登高》中的“无边”、“不尽”两词传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 传达了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悲怆之情。 )
3,秋天本身并无悲喜之分。杜甫的《登高》为什么用“悲”字写秋?
( 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触景生情[注: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联想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所以生发无限悲愁的情绪。 )
4,《石壕吏》“有吏夜捉人”中,“捉”有什么表达作用?
( “捉”寄寓了批判之意。不是招兵征兵,而是捉人;不是白天光明正大[注: 心怀坦白,言行正派。]地找人,而是趁夜深人睡之时搞突然袭击[注: 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可见战乱给普通民众带了的无穷苦难。 )
5,“夜久语声绝”四句,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 反映了人民不堪忍受的巨大灾难,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 )
6,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对比中表现了官吏的凶狠与妇人的无奈,蕴涵作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同情。
“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令读者回味无穷,一个家庭最终的遭遇与结局可想而知,这里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诅咒。 )
7,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寓主观于客观的特色。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四句,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来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抒发诗人长久以来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
【拓展学习】
1,简单介绍《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朗读“三吏三别”,感悟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
【课外预习】
1,读一遍《白居易诗两首》,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