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指导】
1,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体验饱含深情的语言和思乡之情。
2,理解本文设置悬念、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作手法,即用细小的生活材料,巧妙地表达一个富有深意的主题。
3,感悟海外华人思乡恋土的感情和爱家报国的情思,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萧乾1980年访美回来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十篇系列随笔《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文章中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感情全都寄托在一颗枣核中,后花园中的美景更是他们思念故土、思念家乡的具体再现。中美两国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籍华人才有机会回国探亲,因此在特定的背景下再审视、咀嚼本文,才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浓浓的依恋故土之情。
【正音正字】
蹊跷qīqiāo 故弄玄虚[注: 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xuán 揣chuǎi 山坳ào
【积累词语】
风烛残年[注: 风烛: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残年:残余的岁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故弄玄虚 成家立业[注: 指男的结了婚,有职业,能独立生活。] 不约而同
【初学课文】
1,用2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找出带有“枣核”二字的句子。
( ①……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②……从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③……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④近来,我老是想总部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
2,为课文划分层次,写出每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第2-4段),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注: 至:极,最。好象得到极珍贵的宝物。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
第三部分(第5-10段),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第11段),揭示文章中心思想。
【朗读课文】
【课堂训练】
1,试比较下列的哪一项内容,把思乡的痴情表现得最为深沉和强烈?
①把几颗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璃还贵重。 ( )
②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 ( )
③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 )
④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儿并肩坐在长凳上,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2,下面所概述的中心意思.哪一项最恰当?
①反映了海外游子思乡之情的深切感人。 ( )
②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③通过枣核的故事反映海外游子不满足优裕的生活,更想念的是伟大的祖国。( )
④说明了年纪越大,越思念家乡,思念北京。 ( )
3,判断正误. 中学语文在线()
①本文的作者是萧乾,线索是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
②文章最后一段:“改了国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
③“故弄玄虚”的意思是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玄虚”是迷惑人的意思。(×)
④本文感人的主要原因是叙事朴实。 (√)
4,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里“劈头就问”表达了美籍华人的什么心情?
( 表达了美籍华人急于向友人倾诉思乡之情的迫切心情。 )
【精学课文】
1,朗读第1段。
①文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 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
②旧时同窗托“我”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这有什么表达作用?
( 表达了旅美华人身在异乡,心系故土的深厚爱国感情。 )
2,朗读第2-4段。
①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
[1] [2] 下一页
②“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美籍华人珍惜枣核的态度,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
③“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 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
④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面,第一句话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什么?
( 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 这表明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迫切心情。 )
3,朗读第5-11段。()
①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 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
②“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 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
③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 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
④“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 “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强调了美籍华人思乡的强烈心情。 )
⑤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 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注: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
【思维训练】
1,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 全文的线索是枣核。文章还以枣核作为悬念和推进悬念的线索,形成“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的结构特点。枣核虽小,却让海外游子时刻牵挂,蕴涵海外华人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所以枣核既是一条叙事线索,又是一条感情线索。 )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置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注: 宣:公开说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
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
3,后花园中哪些景物反映了同窗的思乡之情?
( ①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 ②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③我们家的“北海”。 )
4,这些具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 ①古人以青青杨柳作为牵绊游子、抒发离愁的象征性植物。如“羌笛何许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古典诗文描写莲花的洁净、高雅。莲花是能消除人间疾苦的圣洁之花,又象征纯洁的心,如杨万里的送别诗中就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③北海公园是北京最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 )
5,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揭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
6,“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你能结合具体的事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课外作业】
1,整理学习笔记。
2,预习《向中国人脱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