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议论纵横
【单元学习目标】
一、掌握一批古汉语词汇,了解常见的固定句式,揣摩深入浅出[注: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逻辑严密的语言风格。
二、掌握常用的说理方法、探究作者的议论思路,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三、理解隐藏在作品中的作者的思想和主张,感悟古圣先贤心怀天下的社会人格,体会他们的襟怀情操和思想境界。
【文言知识介绍】固定结构(又名固定格式,或凝固结构)
1,无乃……乎 可翻译为:恐怕……吧?
2,得无……乎(耶) 表示情况的推测,可翻译为:莫非是……吧、该不会……吧、恐怕……吧?
3,如……何、奈……何、若……何 用来表示询问,可翻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把……怎么办、对……怎么样、拿……怎么办。
4,果……、抑……耶 可翻译为:(是)真……还是……呢?
5,不亦……乎 可翻译为:不是……吗? 或岂不是……吗?
6,有以 可翻译为: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有用来……的方法(东西)?
7,无以 可翻译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没有用来……的方法(东西)。
8,虽然 可翻译为:虽然如此,不过…… 或:即使如此,不过……
9,然则 可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0,孰与 用来表示比较性的选择,可翻译为:跟……比较,哪个……?
11,与其……孰若 可翻译为:与其……哪如。
12,岂……哉? 岂……乎? 可翻译为:难道……吗?
13,之谓也 可翻译为:说的就是……啊!
14,非惟……抑亦 可翻译为:不但……而且。
15,尚……况 可翻译为:尚且……何况
16,有所 可翻译为:有……的人(事、物、地方)
17,无所 可翻译为:没有……的人(事、物、地方)
18,何所以 可翻译为:……的人(事、物) 是谁(什么)
19,所以 可翻译为:用拿来……的 或:……的原因(缘故)
20,是以、是故、以故 可翻译为:因此
21,何以 可翻译为:为什么 凭什么 拿什么
22,何为、何其 可翻译为:为什么 或:为什么这(那)么……
23,何若 可翻译为:怎样
24,一何 可翻译为:多么 或何等
25,安有……乎 可翻译为:哪有……呢?
26,庸……乎 可翻译为:难道……吗?
27,虽……犹 可翻译为:就是(即使)……也
28,虽……则 可翻译为:虽然……却……
29,谓……为…… 可翻译为:认为……是……
30,特……耳 可翻译为:只是……罢了。
31,何如、如何、若何、奈何 可翻译为:怎样、怎么样。
32,其……乎?其……乎? 表或此或彼、非此即彼[注: 非:不是;此:这个;即:便是;彼:那个。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可译为:是……呢,还是……呢。
【教学时间安排】
※11,《王顾左右而言他[注: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二课时。
12,《公输》三课时。
※13,《庄子钓于濮水》二课时。
14,《曹刿论战》三课时。
15,《邹忌讽齐王纳谏》三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无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横塘》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李白与谁并称“李杜”?他们为什么又称“老李杜”?
2,这两首诗歌中,表示送别的物象有哪些?
[1] [2] [3] 下一页
( 杨花、子规、南浦、垂杨。 )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文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对话的内容,掌握“顾、之、比”等实词和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文化内涵。
2.理清作者的议论思路,掌握运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的方法,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孟子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的论辩特色,学习类比的方法。
3.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感悟当仁不让[注: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的治世精神,认识治理国家的责任。
【课文提示】
1.孟子与孔子,同为儒家学派的代表,素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书。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王天下;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孟子》散文高超的论辩艺术体现在:①好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②善辩——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③巧辩——常用譬喻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孟子》散文基本上没有脱离语录体,但比《论语》有很大发展。《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正音正字】 馁 něi
【虚词积累】
或
代词;指代、时间、事物;相当现代汉语:有人、有时、有的。
副词;表示猜测估量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也许、或许。
者
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指代人或事物等;相当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
助词;用在判断句的主谓之间,表停顿;不必译。
用在因果句中,表停顿;相当现代汉语:……的原因。
用在句末,或与“若”、“似”呼应,表情貌;相当现代汉语:……的样子。
用在句末,表疑问。
耳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限定;相当现代汉语:仅只、不过、罢了。
【朗读课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散文,体现了论辩“引而不发[注: 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层层深入、逻辑严谨”的特色。
孟子以善辩著称,赵岐在《〈孟子〉题辞》里说他“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本文从三个类比入手,“引而不发、层层深入、逻辑严谨”,体现了孟子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明白晓畅的语言,贴切的比喻,精致工巧的结构。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翻译: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的一个臣子,将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而到楚国去旅游。等他回来,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儿女正在挨饿受冻,对这种朋友应该怎么样?”
要点:(王)之(臣),结构助词,的。 之(楚),动词,到……去。 比,等到。
反,同“返”,回来。 馁,饥饿。 如之何,对他怎么办。
原文:王曰:“弃之。”
翻译:齐宣王回答说:“跟这个朋友绝交。”
要点:弃,抛弃,绝交。 之,代词,指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原文: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翻译:孟子说:“如果司法官管理不好属下,那该对他怎么样?”
原文:王曰:“已之。”
翻译:齐宣王说:“罢免他。”
要点:已,止,罢免。 之,代词,指代“士师不能治士”。
原文: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翻译:孟子说:“国家没有治理好,怎么办?”
要点:之,助词,的。
原文:王顾左右而言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翻译:齐宣王环顾左右(侍从)说别的事。
要点:顾,四顾,环顾。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本文记录的是哪两个人的谈话?
( 谈话的两个人是:齐宣王和孟子——齐宣王的客卿。 )
2,两人的对话围绕哪三个问话展开?
3,这次对话的主要话题是什么?孟子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 提示:抓住“四境之内不治”,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明确孟子对话的用意——使齐宣王认识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把国家治理好。 )
4,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切入话题,却用三个“则如之何”追问?你觉得用这三个问题好在哪里?
( 双方是君臣关系,孟子在论辩时要巧用方法、讲究策略:列举具体事例、由小到大,由治家到治国,逐步导入正题。这样浅出深入,层层递进,彼此联系,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
5,在孟子的追问下,王回答时的语气、情态有什么变化?
( 三个问题层层深入,齐宣王回答时的语气、情态从据理作答,到无法应对。 )
6,怎么理解“顾左右而言他”?
( 避开本题,看看两旁的人而谈别的事情。形容无言对答,支吾其词[注: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指用含混的话搪塞应付,以掩盖真实情况。]的神态。现在,这句话常常用来形容对于别人当面提出的问题,避而不答,装作没有听见,眼睛望着别处,把话头扯开。这句话,也可以说作“顾左右而言他”。 )
7,在那个时代,孟子为什么敢直面治国?
( 提示: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 )
8,整理课文中“之”的几种用法。
9,请为齐宣王写出“顾左右而言他”时的人物心理活动。(80字左右)
10,通过初中阶段孟子作品的学习,写一篇随笔《我眼中的孟子》。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