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科学小品文形象生动的特点。
2.掌握作引用、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正音正字】
香薷rú 头花蓼liǎo 鸭跖zhí草 野薤xiè
【积累词语】
奥妙无穷[注: 奥:深奥。指其中不易为人所知而奇妙有趣之处极多。] 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非同一般 昼夜交替 四季循环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生物指示”现象是一种有趣的对人类有用的生物现象。本文通过珊瑚、鹦鹉螺等生物化石能指示环境变化、矿藏分布、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实例,说明生物的生存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的变化是对环境变化的“指示”。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生物指示现象的存在。
课文在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中引入话题。作者引用苏轼的诗歌,在形象可感的意境中告诉读者生物指示现象的存在。
第二部分(第2-6段),写生物指示现象的原理。
这一部分,作者既用两个实例,又用具体数字,说明揭示生物指示现象与环境的关系。然后为“生物指示”明确定义。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生物指示现象的意义。
第一层(第7-9段),写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
运用实例,由已知推及未知,说明依据“生物指示”现象可以推知地理迁移、气候演变、矿藏分布,使人类掌握自然变化规律,有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第二层(第10段),写指示季节和气候变化。 中学语文在线()
最后,又以陆游的诗句结束,不仅形象说明动、植物都具有指示季节和气候变化的作用,而且自然与开头苏轼的诗歌相呼应,增强了文字的美感,使文章生动有趣,颇有可读性。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文章开头引用苏轼的诗歌有什么作用?
( 作者引用苏轼的诗歌,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生物指示”现象的注意,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使读者在形象可感的意境中比较容易接受作者想要说明的关于“生物指示现象”科学道理。 )
2,苏轼这首诗歌中的“指示生物”有哪些?它们指示的时令是什么节气?
( 诗中“指示生物”有:桃花、鸭、蒌蒿、芦芽、河豚。 它们指示了清明时节的物候。 )
3,第5段,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 设问。 引出下文从鹦鹉螺寻找月球绕地球速度变化的内容。 )
4,第6段中,“两个事例”具体是指什么?
( “两个事例”具体是指:对珊瑚化石和鹦鹉螺化石的解析,即珊瑚化石指示地球的自转速度越变越慢;鹦鹉螺化石指示月球绕地球旋转的速度也越来越慢。 )
5,第6段“冰川的消长”中,“消长”的含义是什么?文章中与“消长”结构相同的一个词是什么?
( “消长”的含义是:消融和增加。 与“消长”结构相同的词是:内外。 )
6,第8段,“生物化石传达的是古代的环境信息,现代生存的生物也给人类传达着诸多信息”。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这句话,承上启下[注: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准确地指出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从古到今,即从古代生物化石的指示现象说到现代生物的指示作用,思路清晰。同时,它使文章自然过渡到现代生存生物的介绍,说明动植物的分布及其生长发育的现象也可以揭示地层中化学物质和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突出主旨。 )
7,第9段是要说明什么道理?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 “一些植物、花草可以向人类报告地下的矿藏,人们可以利用植物的分布来找矿。” )
8,第10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们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什么?
( 作引用。 以陆游的诗句,形象说明动物有“指示季节”的作用。
举例子。 以蛇床花、牵牛花为例,说明“一些植物每天开花的时间十分‘准时’”。 )
9,第10段,作者引用陆游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 以陆游的诗句结束,不仅形象说明动、植物都具有指示季节和气候变化的作用,而且自然与开头苏轼的诗歌相呼应,增强了文字
[1] [2] 下一页
的美感,使文章生动有趣,颇有可读性。 )
10,本文大量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说明什么是“生物指示”现象,使本来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激发读者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
11,民间有许多物候方面的谚语,请你写出几条。
( 燕子低飞要下雨。
蚂蚁垒窝要下雨。
麻雀囤食要下雪。
雨跳水,有雨来。
龟背潮,下雨兆。
猪衔草,寒潮到。
泥鳅静,天气晴。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预习《旅鼠之谜》: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