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宋词集粹(下)
【单元学习目标】
一、反复朗读、背诵,落实关键词的理解。
二、大体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能作粗浅的分析与鉴赏。
三、进一步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础知识学习】
一、词,即歌词,本指一切可和乐歌唱的诗体;唐称杂曲歌词为“曲子词”,简称词。词调各有名称;每调句数、每句字数、用韵位置、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词显著特点:句子大多长短不齐,因此又叫“长短句”;配合词调的音乐,主要从西北传入的燕乐,还有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清商乐。
二、温庭筠( yún ),是中唐写词最多、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词家。
晏殊,是北宋前期影响较大的词家,是婉丽词代表。
张先,是第一个写慢词的,对豪放词派的用调有一定影响。
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开南宋张孝祥、辛弃疾爱国词家的先河,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表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周邦彦,词中之老杜,词的集大成者,有《清真词》。
李清照,是我国杰出的女作家,最有成就的女词人,婉约词的重要代表。
岳飞,《满江红》是传诵千古的爱国词的代表。
辛弃疾,是豪放词的重要代表,爱国词派的主要作家。《稼轩词》有六百多首,内容有爱国词、怀古词、山水词、田家词。
【教学时间安排】
21,《诉衷情》一课时。
※22,《西江月》一课时。
23,《辛弃疾词三首》三课时。
※24,《虞美人》一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
《望江南》(唐)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梦江南》(唐)皇甫松
兰烬落,
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时,
夜船吹笛雨潇潇。
人语驿边桥
《诉衷情》
陆 游
【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2.通过对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品内容。
3.理解作者在词句中蕴涵的丰富情感,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以及在悲愤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课文提示】
1.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豪迈而悲壮是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气吞残虏”,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影响。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整首词选取了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特定场景,饱含着晚年的陆游在坚持抗金未果之后的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使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2.这首词用字简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理解词句本身反映的景和情,通过对词句的品味,细细品味词中运用的典故以及许多关键字词,咀嚼陆游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感受字词的表现力。
【正音正字】中学语文在线()
为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戊 戍 戌 戎
戊(wù,戊戌变法) 戍(shù,戍边) 戌(xū,戊戌变法) 戎(投笔从戎[注: 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朗读课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课文分析】
这首词,是作者年近七十、隐居山阴农村时写的。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时代风雨,英雄本色,艰难现实,共同酿成了这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的压抑感,又形成了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注: 壮志:宏大的志愿;凌云:直上云霄。形容理想宏伟远大。],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觅封侯”不能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注: 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在这里作者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注: 伟大的理想,宏伟的志愿。]。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关河”已经无影无踪[注: 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这是写陆游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暗”字写出岁月流逝、人事消磨的暗淡画面,写出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注: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注: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注: 神州:指中国;陆沉:陆地无水而沉。中国大陆沉沦。比喻领土被敌人侵占。],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功业未成,岁月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所以说,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对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身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注: 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陆游这首词,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更有力量,更为动人。所以,情感真挚,语言通俗,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感?
( 悲伤、郁闷、无奈等等。不强求统一。 )
2,概括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
( 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注: 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年老体衰,悲愤不已。
或细化为三个场景:①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②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③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
3,“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加点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 “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注: 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
4,整体理解全词的情感。()
( 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冷落闲置,被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这三个短句正是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
5,如何理解“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 结尾这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翅膀,落到地上,痛苦呻吟。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陆游那首《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
6,“觅封候”用什么典故?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为国立功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 )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西江月》: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