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
叶 元、吕 宕
【自学指导】
1,理清故事情节,通过分析场景变化、人物神态和语言(台词)等,把握人物特点。
2,分析林则徐和义律的矛盾冲突,理解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并解读故事主题。
3,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词语积累】无能为力[注: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反攻为守 义正辞严[注: 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措词严正有力。] 居心何在 充耳不闻[注: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置若罔闻[注: 置:放,摆;若:好象。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 大吃一惊
目瞪口呆[注: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莫名所以 争先恐后[注: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兴高采烈[注: 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五彩缤纷[注: 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顾盼生姿[注: 姿:姿色,姿态。回首抬眼之间就有美妙的姿色。形容眉目传神,姿态动人。] 人头攒动 旌旗招展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根据史实编写的电影剧本《林则徐》,是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历史的再现。本文节选自电影文学剧本《林则徐》。
【思维训练】
1,林则徐做了那些事?结果怎样?
( ①灭了义律的威风,挫了他的锐气。
②封锁英商馆,断了他们的水、粮。
③虎门销烟,大快人心[注: 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
2,林则徐与义律的矛盾焦点是什么?林则徐与义律的矛盾冲突是怎样一步步展开的?
( 焦点:缴烟。
冲突中林则徐抓住要害,步步紧逼,致使义律从找借口到耍无赖最后语塞,投降。 )
3,“义律轻蔑地笑了笑:‘这是商人自己的事,敝国政府并没有指示商人做鸦片买卖!’”“轻蔑”一词写出了什么?写义律有什么作用?
( 写出了义律的傲慢。 写义律的作用是与林则徐形成对比,反衬林则徐的一身正气。 )
4,戏剧冲突中林则徐与义律的神态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 林则徐的神态主要体现在“淡淡地”,“冷冷地”,“冷笑”,“点点头”等。
义律神态变化多端[注: 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吹着口哨”,“轻蔑地笑了笑”,“耸了耸肩”,“冷笑”是得意忘形[注: 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大吃一惊”,“脸色剧变”,“拼命咬自己的嘴唇”是垂死挣扎[注: 垂:将近。临死前的挣扎,妄想延长生命。];最后“语塞”是狼狈不堪[注: 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通过对比,处处显示林则徐的镇定自若,胸有成竹[注: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一身正气;而义律却凸显得狡猾、无赖、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最后,只能投降缴烟。 )
5,品读剧本重点场景“虎门销烟”,回答下列问题,领会文章主旨。
①你如何形容当时的场面?
( 壮观,隆重等。 )中学语文在线()
②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
( 人物:多而广,男女老少,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漫山遍野[注: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的人群。
地点:码头台阶,山坡上,海滩上。
环境:土炮轰鸣,欢呼“万岁”等。 )
③这样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在全文有什么作用?与中心有何关系?
( 这是全文的高潮,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虎门销烟”大快人心,撼天动地,表现了林则徐“销烟”的伟大壮举,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强决心。 )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威尼斯商人》。